Page 132 - 《社会》2016年第2期
P. 132
收入不平等对中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层次的环境结构,是反映社会发展与变迁的重要指标。在关注结构特
征影响的同时,更多学者基于集体主义方法论立场,重新审视财富收入
与人类幸福的关系。分析的焦点从讨论个人收入的增减转变为考察收
入在社会成员间的集散程度(收入不平等),致力于揭示收入不平等和
个人幸福体验的关系。 1
目前,收入不平等与个人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存在两种主要的分析
视角:社 会 比 较 和 社 会 规 范 ( 犆犾犪狉犽犪狀犱犃犿犫狉狅狊犻狅 , 2014 )。社 会 比 较
( 犛狅犮犻犪犾犆狅犿 狆 犪狉犻狊狅狀 )视角聚焦收入不平等在个人层次的影响,指出幸
福感主要取决于参照群体的收入差距。在参照群体内部,诸多心理感
受往往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相对位置)来确定的。当参照者的收入高
于自己,个人的幸福感就会降低;当参照者的收入低于自己,个人的幸
福感则将提高。社会规范( 犛狅犮犻犪犾犖狅狉犿 )视角则认为收入不平等是一
个集合层次的概念,反映特定区域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分化程度。根据
达尔顿 庇古的转移原理,它产生于收入从贫困群体转移到富裕群体的
过程,一般运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在社会规范视角下,区域不平等与个
人幸福感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分析与厘清。国内研究更多
立足于社会比较视角,并一致认为相对收入是影响中国居民幸福感的
重要因素(官皓, 2010 ;张学志、才国伟, 2011 )。相比之下,社会规范视
角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研究重点在于勾勒区域不平等与居民幸福
感之间的关系特征(王鹏, 2011 ;任海燕、傅红春, 2011 ),尚未达成共识
性结 论 ( 犓狀犻 犵 犺狋 , 犲狋犪犾. , 2009 ;何 立 新、潘 春 阳, 2011 ;鲁 元 平、王 韬,
2011 ),较少涉及影响机制的分析。
从中国的现实看,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发展,使中国
的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因此,经济
增长是促进中国居民幸福体验的重要因素(刘军强等, 2012 )。但社会
优化与社会失衡之间的张力导致人们在享受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必须
直面转型带来的代价与痛苦,其中,收入不平等日益扩大是最显著的问
题之一。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 1981 — 2000 年,中国的基尼系
1. 虽然国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表述并不一致,但概念内涵均指个人对目前生活状态的满
足体验和精神愉悦。为尊重学者的原意以及保证行文的流畅,本研究所使用的幸福体验、幸
福感知与主观幸福感的词义具有相通性。
· 1 2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