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社会》2016年第2期
P. 101

社会· 2016 · 2

       起。……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个庞大的谜语,或者是寓言故
       事,谜底是时间。……时间有无数系列,背离的、汇合的和平
       行的时间织成一张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网。由相互靠拢、分
       歧、交错或者永远互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
       可能性。 16 ( 犅狅狉 犵 犲狊 , 1964犫 : 25-26 )
       为了更加彰显借用博尔赫斯的迷宫概念来理解理念型建构的内
   涵,让 我 再 引 述 他 的 另 外 一 篇 文 章 《皮 耶 · 梅 纳 德,吉 诃 德 的 作 者》

   ( 犘犻犲狉狉犲犕犲狀犪狉犱 , 犃狌狋犺狅狉狅 犳犙 狌犻狓狅狋犲 ),以便强化读者们的印象。 1934
   年法国作家皮耶 · 梅纳德对照着 17 世纪之米格尔 · 德 · 塞万提斯
   ( 犕犻 犵 狌犲犾犱犲犆犲狉狏犪狀狋犲狊 )的《堂吉诃德》( 犇狅狀犙 狌犻狓狅狋犲 )写了一本名称为
   《吉诃德》( 狌犻狓狅狋犲 )的 小 说,博 尔 赫 斯 对 这 部 小 说 提 出 了 他 的 看 法。
            犙
   他认为,梅纳德的意图并不在于创造另一个吉诃德,因为这很容易做
   到,他要的毋宁是“创造正宗的‘吉诃德’”,其间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
   是“惊 世 骇 俗”( 1934 年 梅 纳 德 写 信 给 博 尔 赫 斯 时 自 己 亲 口 说 的)
   ( 犅狅狉 犵 犲狊 , 1964犮 : 39 )。换句话说,循着“同一”的故事文本,并且以创造
   性的手法成为塞万提斯来表现“吉诃德”。无疑,这样的文学工程所从
   事的正如同创造《道德经》(或《一千零一夜》)一般。博尔赫斯告诉我
   们,虽然《道德经》被认定是出自于一个名叫老子的作家,但可能是不同
   人们历经多年撰写和修订的成果。如此,这本书籍的作者事实上根本
   就可以不用署名,相应地,所谓剽窃的观念,自然也就不会存在。这也
   就是说,《道德经》是一个永远单一的谜团,不断被人们修改着,润饰着,
   愈来愈多的分岔,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永无止休( 犅狅狉 犵 犲狊 , 1964犪 : 13 )。
       如此说来,梅纳德的文学手法,正是一个社会学家从事理念型建构
   (亦即说故事)时可以看齐的,即:挪用着特定的轴心概念(如理性),不
   断反覆地予以精淬,且不断创造(寻找)分岔回路,丰富了我们对特定社
   会(历史)现象与其不断滋生之进程的感受性理解。对此,博尔赫斯说
   了另外一句话,或许会有更为深刻的启发作用,他是这么说的:“……历
   史的真 实 不 是 已 经 发 生 的 事 情,而 是 我 们 认 为 已 经 发 生 的 事 情”
   ( 犅狅狉 犵 犲狊 , 1964犮 : 43 )。因此,历史并非只是单纯地对“真实”从事客观可
   证的“事实性”探索,而是把它作为现实的根源,最后回归到人们如何建


   16. 中文译文摘自波赫士( 2002 : 635-637 )。

    · 9 4 ·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