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社会》2016年第1期
P. 36

社会· 2016 · 1

       官吏分途给中国官僚体制打上了深刻烙印,塑造了中国国家治理
   的特点。流动的官与固守的吏以及两者间的鸿沟,使这一体制形成了
   了一个极为有趣的图景:自上而下以“官”着眼,各地由官府官途相连,
   全国一盘棋;自下而上以“吏”着眼,各地胥吏各自为政。以今天的组织
   学理论来看,这一结构有如各独立经济实体的集合体,类似于现代企业
   制度中的综合企业或联合企业( 犮狅狀 犵 犾狅犿犲狉犪狋犲 ):在大公司的所有权下,
   不同的子公司从事的活动相互间没有关联;它们各自与总公司的从属
   关系是通过其他机制(所有权归属、财务核算、人事管理)联系为一体。
   在 1949 年之后的层级分流模式中,如上所述,这一图景依然存在,但更
   多地呈现为层级间的官吏相对谱系。与历史上的官吏分途模式相比,
   今天地域基础上的层级间官吏相对谱系一方面呈现了更多的连续关联
   性,另一方面又有着更为坚韧的层层庇护倾向。无论历史上的官吏分
   途还是当今的层级分流都与地缘(行政区域)有着密切关系,而且最终
   都是以地缘为边界的。这正是帝国治理的基本模式和核心所在。
       本文提出的“层级分流”模式从宏观上描述了当代中国人事流动的
   一个重要特征,为解读当前中国国家治理和官僚体制提供了一个新的
   视角。在微观层次上,我们不妨重新思考一下近年来有关政府激励设
   计的大量研究文献。这些文献将注意力放在官员的晋升事件、个人层
   次上的激励机制及其职业生涯轨迹。但本文提出的“层级分流”模式及
   其所呈现的跨行政区域流动趋势意味着,对于绝大多数官员来说,他们
   的职业生涯局限在所在县或城市,许多人甚至不会离开自己的工作单
   位或系统。因此,他们更可能融入地方性社会网络,强化“流动的官”与
   “固守的吏”这两个群体之间以及行政区域层级之间的边界和距离。晋
   升锦标赛等激励机制只是针对“流动的官”,对于打破这一封闭性结构
   的意义微乎其微。因此,本文的讨论指出了着眼于地缘基础上的官员
   流动及其职业生涯的新的研究方向。
       在宏观层次,我们可以从本文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中国历史上郡
   县制与封建制之争。王夫之( 1975 : 1 )在其巨著《读通鉴论》开篇即言:
   “郡县之制,垂两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
   理而能然哉。”史学文献通常认为,中国自秦以来一直实行以郡县制为
   基础的中央集权政体,许多文人志士将历史上的种种弊病归因于这一
   集权体制。在明末清初朝代巨变的大背景下,顾炎武借他人之言感叹

    · 2 8 ·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