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8 - 《社会》2016年第1期
P. 218
社会· 2016 · 1
概括的“抚养—赡养”反馈模式,但并不会转向西方的接力模式,因为在
后者中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具有有限性,即子女一旦成年(或成家),作为
父母的责任便完成,其中父母的责任具有刚性约束;而对中国家庭而言,
父母则具有“无限责任”,他们需要不断地为子女“操心”。
作为对家庭代际资源分配的一项解析性研究,本文虽然有意探寻
下位伦理优先的代际资源分配方式产生的社会基础及其对家庭结构的
影响,但囿于数据的局限,特别是较长期的追踪数据的缺乏,使得更为
细致的分析难以展开。同时,我们必须指出,本研究尚存在另外一些不
足,即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家庭结构因素(如父母信息
以及子女的数量、性别结构、婚姻状况、职业与收入等)未展开更为细致
和精确的分析,而且对于“恩往下流”的下位优先型资源分配在不同家
庭结构中是否存在差异,这种分配原则在不同的世代中如何变化的等
重要问题都需要更加细致的数据来进行分析,这可能正是接下来的新
研究选题。
参考文献( 犚犲犳犲狉犲狀犮犲狊 )
宝森 .2005. 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云南禄村六十年的变迁[ 犕 ] .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曹诗弟、泥安儒 .2011. “他是他,我是我”:中国农村养老中的个体与群体[ 犌 ]//“自我”中
国:现代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崛起 . 贺美德、鲁纳,编,著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车茂娟 .1990. 中国家庭养育关系中的“逆反哺模式”[ 犑 ] . 人口学刊( 4 ): 52-64.
陈皆明 .1998. 投资与赡 养———关 于 城 市 居 民 代 际 交 换 的 因 果 分 析[ 犑 ]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 6 ): 131-149.
陈皆明 .2011. 中国养老模式:传统文化、家庭边界和代际关系[ 犌 ]//关系社会学:理论与
研究 . 边燕杰,主编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狄金华、钟涨宝 .2013. 社区情理与农村养老秩序的生产[ 犑 ]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 2 ): 79-85.
杜鹏、丁志宏、李全棉、桂江丰 .2004. 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 留 守 老 人 的 影 响[ 犑 ] . 人 口 研
究( 6 ): 44-52.
费孝通 .1983. 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犑 ] . 北京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 7-16.
古德,威廉 .1982. 家庭[ 犕 ] . 魏章玲,译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郭于华 .2001. 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对河北农村养老模式的分析[ 犑 ] . 中
国学术( 4 ): 221-254.
贺雪峰 .2007. 乡村的前途[ 犕 ] .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贺雪峰 .2008. 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 犑 ] . 江海学刊( 4 ): 108-113.
怀默霆 .2001. 中国家庭中的赡养义务:现代化的悖论[ 犑 ] . 中国学术( 4 ): 255-277.
靳小怡 .2002. 中 国 社 会 转 型 期 养 老 危 机 研 究 [ 犑 ] . 西 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1 ):
116-118.
李骏、吴晓刚 .2012. 收入不平等与公平分配:对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居民公平观的一项实
· 2 1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