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9 - 《社会》2016年第1期
P. 189
生产“社会”,还是社会的自我生产?
一组织中,尽管有着现代意义上的标准的理性化建制,然而却也不缺乏
最为古老的道德团结的形式与来源方面的故事。
就此而言,当我们将本文所关注的问题域,从一个公益组织在大陆
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拓展到在中国大陆政治与社会性的制度化建设
与现实文化/社会之冲突的问题(同时也面临着在本文开头所提及的理
论与现实问题)时,该基金会的存在状态或许为我们提供必要的启发。
就其存在状态而言,我们已经很难再仅仅以“外来性”、“镶嵌性”或“悬
浮型”等概念来对其进行描述。因为它们就是中国社会的总体性事实
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说它是在生产社会,不如说是社会在其中生产
自身。 犚 基金会的理念、组织结构与行为模式,对于当今的中国社会来
说并非罕见。事实上,尽管该组织的种种理念与行为模式与地方性的
文化及行为模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然而它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
大力支持,绝不仅仅是因为来自于省一级政府的命令,而是在很大程度
因为其强烈的理念主义诉求特性本身(在其内容之外的诉求本身)与改
变人的期待,与地方政府的行动逻辑具有惊人的亲和力。在访谈中,不
止一位基地主任向我们表明,基金会的工作理念诉求本身与党对于一
名党员的要求之间没有任何矛盾,而基金会严格的科层制度要求,则被
他们理解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工作作风”方面对于一名共产党员的严格
要求。这也就无怪乎“建立党支部”会成为做好基地工作的重要经验。
四、简要总结与进一步讨论的可能性
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对于一个社会性组织及其行动的结构性分析,
力求理解一个具有“生产社会”特征的具体组织性努力在现实中的遭
遇,进而希望能够借此理解当今中国社会中某些具有总体性特征的
要素。
如果将这一组织的基本理念与公益行为置于一个地方的总体性社
会中来加以考察,那么该组织秉承着强烈的价值诉求与信念所从事的
扶贫工作,作为一种堪称是“生产社会”的努力,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也
就是说,我们在这个组织及其行为模式中发现了两重的“生产社会”的
努力:一重是该组织在地方社会中的理念性诉求及其公益行动的目标;
第二重是该组织及其行动本身。然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它却在日常
行动中陷入到了其理念诉求本身所带来的一系列困境之中,而该组织
· 1 8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