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9 - 《社会》2016年第1期
P. 149

清代边疆地区社会阶层的变动与文化面貌的转变


       其六星曰司禄,象赏功进德。武帝生当汉季,值运中衰,而 □
       乃心天室,义气凛凛,名重千古,迄今馨香俎豆,合万方而如
       一。二帝所著有丹桂籍、降鸾诗,其现身指点,尤为生民所利
       赖,则人孰不当尸而祝之,尊而祀之哉。
       碑文首先叙述了文昌、武帝(关羽)的来历与事迹,接着写到二帝著
   有“丹桂籍”“降鸾诗”,这即是降乩的产物,而且还明确提到“其现身指
   点,尤为生民所利赖”,这些都说明在当时当地人已经了解扶乩这回事,
   而龙临的文武阁正是当地张姓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后出资兴建的。
   《 鼎建文武阁序》载,乾隆时人张振拔“首入武庠,嗣后继游泮者有人,食
   廪饩者有人。即 应 文 武 童 试 者亦 岁 不 乏 人 …… 则 阁 之 宜 早 建 也,可
   知”。扶乩作为中国民间信仰中一种占卜、神谕的形式,源起于唐朝,由
   于它要求执行者具有一定的诗文创作与文字书写能力,故多流行于宋、
   明、清、民国各个时代的士大夫、文人阶层。文昌、关帝信仰以及扶乩活
   动在归顺州的出现大概都与科举考试在当地深入推行后识字阶层的扩
   大有关。
       上述乩文以一位乩首“易人” 17 的口吻撰就:恩人张天宗“补地脉开
   水源,铄瘴母塞毒渊”,开辟并开化此地,“嗣后,我子孙不似水怪山精,
   可与外人同群”;此后,人们又忽染时症,尸骸遍地,恩人来调治,指出
   “七情不正,积食生冷”以及未奉祖先神灵,人们用五色饭酬敬祖宗,获
   得康宁;再后来,又遇牛瘟病症,恩人则指出人们虐待牛只,于是“各毁
   前错行祷祝,代收牛的魂”,并立下戒约永不宰牛,牛只于是得以存活。
   可以看出,这篇乩文具有浓厚的“劝善”色彩。范纯武( 1996 : 114-123 )
   认为,自道光庚子年( 1840 年)始,中国有一个“清末鸾堂运动期”,这一
   时期由鸾堂扶鸾(乩)产生的善书普遍具有“救劫论”的主题,即神仙创
   造世界—世人沦落—神仙拯救,而这篇乩文正与此暗合。改土归流以
   来,王朝教化深入推进,社会文化得到整合,边缘地区与全国的社会思
   潮变奏开始同步。当然,它也将本地的一些习俗、传统融合在里面,比
   如五色饭、祭牛魂等。关于祭牛魂,乾隆《镇安府志》记载:“六月初旬,
   染五色饭,宰豚分烹祭牛栏,用鸡鸭馈亲姻,以酬劳牧童。男女用小鸡、
   五色饭诣田野牛寮内,团坐而食,曰收牛魂。”(乾隆《镇安府志》,卷一

   17. 根据笔者的田野经验,很可能这位乩首姓易,故称“易人”。


                                                          · 1 4 1 ·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