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 - 《社会》2015年第6期
P. 96

残障者的制度与生活:从“个人模式”到“普同模式”


   利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促成了专业人士与残障者展开协作,大部分
   残障者逐渐从原有的社会隔离状态中解放出来。 3

       (一)残障者制度的原型:作为个人属性的残障与医疗模式
       进入现代社会,仅就身体损伤层面———即从四肢的部分或全部缺
   损、身体组织或机能缺陷的角度———而言,残障主要体现的是一种“个
   人属性”。从个人属性出发,残障者就是需要接受援助、甚至进行治疗
   康复的个体。这一认识范式被称之为障碍的“个人模式”。缺陷必定导
   致某些生理机能的障碍。当这一障碍成为个体特征,其能力不足被认
   为是源自自身障碍。此时,个体就必须承认自身的残障处境,并且不得
   不去接受援助,成为一个依靠他者看护而被动生存的对象,这便是现代
   社会 福 利 制 度 成 立 的 基 本 前 提 之 一 ( 犗犾犻狏犲狉 , 1983 , 1990 ; 犉犻狀犽犲犾狊狋犲犻狀 ,
   1993 )。
       基于福利制度,面对不断增加的残障者,医疗、心理、教育和社会工
   作领域的专家和实务工作者们会主动寻求通过治疗康复为主的“医疗
   模式”来处理残障问题。损伤是专家们最为关注的对象。他们认定,
   “弥补损伤”必定是残障者的需求,因此,如何满足这一需求就成为其主
   要的工作目标,专家们试图将引起的机能障碍降低到最低限度,甚至使
   其达到正常状态。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是当年供职于世界卫生组织
   ( 犠犎犗 )的英国医生菲利普·伍德( 犘犺犻犾犻 狆犎.犖.犠狅狅犱 ),他的重要贡献
   是将疾病分类体系和障碍分类系统相互对接起来,并讨论疾病后果与
   障碍的关系( 犠狅狅犱 , 1975 )。这一认知框架重视疾病后果对人身心状
   况的影响,尽管引入了“功能缺陷”和“行动限制”来理解障碍导致的后
   果,但却并未深入处理残障与损伤之间的关系。

       与菲利普·伍德同一时期,美国社会学家萨德·纳吉( 犛犪犪犱犣犪 犵 犺犾狅狌犾
   犖犪 犵 犻 )以更加鲜明的“功能”色彩表达了对残障的理解。基于角色和功
   能的视角,他将“损伤”可能带来的影响分为身心层面和社会角色层面,
   并偏重从社会角色功能缺陷来分析残障( 犖犪 犵 犻 , 1964 )。简言之,纳吉概
   括的残障定义,始于“病理”导致的“损伤”,损伤引发功能缺陷,需要从


   3. 不过,对上述观点的批判也不少,主要集中在,把残障者的经验、认识和人类的生产方式相
   互关联,显得过于机械主义;而对残障者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利状况的理解则显得过于偏向
   “技术决定论”( 犅犪狉狀犲狊犪狀犱犕犲狉犮犲狉 , 1999 )。


                                                           · 8 9 ·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