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社会》2015年第3期
P. 36

社会表演理论


   常见的术语。在日常生活的层次上,通过一些问题,如一个人是否“真
   实”( 狉犲犪犾 )———坦率( 狊狋狉犪犻 犵 犺狋犳狅狉狑犪狉犱 )、正直( 狋狉狌狋犺犳狌犾 )和真诚( 狊犻狀犮犲狉犲 ),
   形成本真性的命题。行动如果看起来自成一格( 狊狌犻 犵 犲狀犲狉犻狊 ),系行动
   者自我创造( 狊犲犾犳 犵 犲狀犲狉犪狋犻狀 犵 )的产品,而 非被 社会 之线 牵动的 木偶 所
   为,它就被视为真实的。一个本真的人,其行动似乎不含造作,不附带
   过度的自我意识、不诉诸冥思苦想而得的计划或文本,不考虑操控行动
   的背景,也不担心行动所面向的观众和行动所造成的影响。换言之,是
   否具有本真性依赖于一个行动者将分散的表演元素缝合成一个无缝的、
   有说服力的整体的能力。如果真实性是成功的标志,那么失败就意味着
   一个表演看起来不真诚、虚假:演员看起来没有进入角色,仅仅是在读一
   本客观存在的剧本,被社会的力量推拉着做这些事情,不是由着真诚的
   动机在表演,而像在操控观众。
       这样一种理解能使我们跳出仪式 - 理性过于简单的两级对立,或
   者更宽泛地讲,文化和实践行动的两级对立。相反,我们可以说再融合
   允许类仪式行为,将类仪式行为作为仪式过程的暂时恢复。类仪式行
   为使同时代的人能够经历仪式,因为它将没有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表演
   元素无缝地缝合起来。巴特勒( 犅狌狋犾犲狉 , 1999 : 179 )以表演进路对性别
   进行研究,坚持性别认同仅仅是“行为在时间中程式化的重复”,不是
   “一个看似无缝的认同”。然而无缝是日常生活中成功的性别表演切实
   表现出来的样子。“在哪种意义上”,巴特勒( 犅狌狋犾犲狉 , 1999 : 178 )问到,
   “ 性别是一种行为?”在同样的意义上,她回答说:“就像在其他仪式性社
   会戏剧中一样……性别行为要求重复的表演。每一次重复都立即成为
   对已经社会性地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意义的再确认和再经验;并且这是
   其合法性世俗的、仪式化的形式”。
       在心理学术语中,契克森米哈( 犆狊犻犽狊狕犲狀狋犿犻犺犪犾 狔 犻 , 1975 )在其关 于
   艺术、体育运动和游戏中的鉴赏家表演行为的富有原创性的研究中,将
   这种无缝的再融合称为“涌流”( 犳犾狅狑 )(参见 犛犮犺犲犮犺狀犲狉 , 1976 )。用我在
   这里发展的术语,契克森米哈在这些不同活动中发现的东西就是文本、
   背景和演员三者之间的融合,这种融合导致三个不同元素自我意识的
   丢失,以及对行动本身之外的观察者的监督漠不关心,甚至觉察不到这
   种 监 督 的 存 在。 因 为 “行 动 和 意 识 的 融 合 ”,契 克 森 米 哈
   ( 犆狊犻犽狊狕犲狀狋犿犻犺犪犾 狔 犻 , 1975 : 38 )写到,“涌流中的人没有双重视角”。表演

                                                           · 2 9 ·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