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3 - 《社会》2015年第3期
P. 223
社会· 2015 · 3
“不希望”到“希望”的四分定序态度问题。我们使用定 序 犔狅 犵 犻狋 模 型
(见表 9 )估计了组织转型对学生自主创业态度的影响。
从表 9 的模型( 3 )可知,尽管统计上并不显著,但更高的教育质量
与更积极的自主创业态度相关。父母受教育年限越长,子女选择自主
创业的态度就越消极,这是否意味着教育使人更加风险规避?这是一
个有意思的问题。家庭社会经济指数对自主创业态度并没有显著的影
响;来自于高收入家庭的子女和男生更倾向于选择自主创业,而独生子
女和党员更倾向于规避风险。
(三)教育质量对学生基层就业态度的影响
另外一个问题是,基于“精英循环体制”的假设,我们认为,来自优势
社会阶层家庭的学生更不倾向于基层就业(村官、支教、西部志愿服务
等)。这同样是一个“从不希望”到“希望”的四分定序态度问题。
表 9 的模型( 4 )证实了我们的假设,父母的受教育年限、家庭社会
经济指数、家庭收入都显著降低了学生基层就业的可能,这也暗示着来
自更高职业阶层家庭的子女的消极的基层就业态度;党员和学生干部
具有积极的态度;教育质量越高,学生越具有积极的基层就业态度。
受数据的局限,本文还有一些值得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改进的地方。
首先,这不是事前(高考前)的随机抽样数据,而是我们根据已经形
成的学生分层分布进行的反事实推断,可能会带来结果的有偏估计,比
如,可能会高估来自农村地区学生的社会阶层流动。在本研究中,我们
只使用了普通高校学生的调查数据,而没有纳入高职和高专的数据,毕
竟如今高等教育的扩张越来越依靠一般本科和高职、高专来完成。如
果只看到精英学校对学生社会分层有显著影响,并据此推断整个高等
教育系统对社会分层的影响,可能会过高估计其作用。由于数据调查
时间的限制,缺少完整和确切的毕业生数据,如果采用毕业生调查数
据,可能会更好地描述就业分层的状况。
此外,我们使用“教育质量”变量是学生的主观评分,可能会出现内
生性问题,但可以使用外生的政策变动等变量进行修正。只有一个时
点的调查数据,并不能完整地刻画 1999 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分
层的动态关系,尽管我们努力从理论和历史事实上说明这一阶段的扩
招很有可能降低了高等教育质量。
同样的,我们还缺少学校层面的组织转型数据,如学校升格、学校
· 2 1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