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6 - 《社会》2015年第3期
P. 156
差别暴露、差别职业和差别体验
简单地说,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在当代中国,城乡居民的环境关心
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究竟是城市居民更加关心环境,还是乡村居
民环境关心水平更高?尽管国际比较研究表明,全球城乡居民的环境
关心差异都可能在趋同,但我们相信,“居住地假设”描述的“城市居民
比乡村居民具有更多环境关心”的现象在中国仍然能够被观察到,这也
构成本研究的总假设:
假设 1 :城市居民比乡村居民具有更多的环境关心。
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犆犌犛犛 )的问卷设计,将围绕“居住地假
设”的三种理论解释分别操作成一些具体假设。
“差别暴露理论”认为,因为被暴露于更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中,城市
居民比乡村居民更加关心环境。依照该理论,根据个人对环境问题的
危害性直接体验和观察的差异,可以得出如下假设:
假设 2 :遭遇过环境危害的城市居民可能比没有遭遇过环境问题
的城市居民,特别是比乡村居民更加关心环境。
“ 差别职业理论”认为,乡村居民因为多半从事依赖自然资源的职业,
所以比城市居民更少关心环境。本研究只检验务农对环境关心的影响。
当前中国的农业生产仍然是以小农经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对土壤、水
源、树木、草原等自然资源有很强的依赖,因此得出以下假设:
假设 3 :目前务农的乡村居民比不务农的乡村居民,特别是比城市
居民更不关心环境。
“ 差别体验理论”认为,在人工环境中长大的城市居民更能够体验到
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能动作用,也比在自然环境中长大的乡村居民更加
,
关心环境。劳威和宾海( 犔狅狑犲犪狀犱犘犻狀犺犲 狔1982 )检验该理论的指标为“ 16
岁时的居住地”,而 犆犌犛犛2010 的问卷中并无该测量项。但是,如果根据
户口类型变动情况和变动年份推算受访者 16 岁前是否有过“农业户口
转非农户口”的经历,则可近似考察当前居住在城市的人在社会化时期
是否居住在乡村地区。 4 具体来说,那些 16 岁前为非农户口的城市居民
主要在城市地区经历了社会化的过程,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4. 推算仅限于 1958 年《户口登记条例》颁布之后出生的人口。由于中国户籍制度的相关限制,
非农户口转农业户口的情况不多,城市人口向乡村地区的迁移也比较少。在“文革”期间的“上
山下乡”运动中,城市青年人口曾大规模向乡村迁移,但这一同期群大多是在完成社会化之后
(至少初中毕业)迁向乡村,且在“文革”结束后大多数已经返回城市,因此也不在分析之列。
· 1 4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