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4 - 《社会》2015年第3期
P. 154

差别暴露、差别职业和差别体验


       (三)关于城乡居民环境关心趋同机制的研究
       前文已经提及,晚近研究倾向于否定城乡之间的环境关心差异。
   如果测量工具的局限没有严重干扰到研究结论,为什么城乡居民的环
   境关心会趋同呢?从之前的分析中似乎可以得到两点启示:第一,环境
   问题随着时间推移发生了变迁,城乡居民各自承担的客观环境风险呈
   现均等化的趋势,体验和看待环境问题的方式越来越近似;第二,是社
   会结构发生了调整,城乡居民的社会属性在城乡一体化的大格局下开
   始趋同,态度和观念上的共识也渐多。以上都是在宏观社会层面的解
   释,具有抽象性,其操作价值和政策意义有限,需要寻找具体的解释机
   制。从一些研究来看,教育和大众媒体可能是城乡居民环境关心趋同
                                      ,
                                                       ,
   的重要中介因素( 犜狉犲犿犫犾犪 狔犪狀犱犇狌狀犾犪 狆1978 ; 犉狉犲狌犱犲狀犫狌狉 犵1991 )。
       首先,教育(特别是环境教育)可以直接促进公众环境知识的增长,
   进而影响环境关心。 1992 年“地球峰会”( 犈犪狉狋犺犛狌犿犿犻狋 )的《 21 世纪议
   程》呼吁要将环境教育纳入各国的国民教育,使之成为世界公民必备的
   通识, 3 各国政府也很快在战略和政策上对该议程做出响应。目前,环
   境教育基本上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方面的“必修课”。通过标准化的教育,
   特别是环境教育,公众的环境知识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但是,关于环境
   知识如何影响环境关心,目前还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那些具有较
   高环境知识水平的人,通常表现出更多的环境关心( 犎犪 狔 犲狊 , 2001 );另一种
   观点则认为,因为知识是有限或无知的,所以公众才会去关心环境问题,
   环境知识越多的人反而不太关心环境( 犇犪狏犻犱狊狅狀犪狀犱犉狉犲狌犱犲狀犫狌狉 犵1996 )。
                                                           ,
   无论如何,环境知识对于环境关心的显著影响是学界共同认可的。
       其次,大众媒体对环境关心具有重要影响。第一,这种影响体现为
   媒体的“信息源”功能。通过新闻报道和专题等多种形式的呈现,公众
   会开始意识到并思考环境议题。特别是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气候
   变化异常和臭氧层空洞扩大等新型环境议题一直是全球媒体关注的热
   点,很多公众最早也是通过媒体接触到这些环境名词,并开始关注这些
   问题( 犛狋犪犿犿 , 犲狋犪犾. , 2000 ;汉尼根, 2009 : 83-97 ),公众对于媒体的使
   用还会增加环境知识( 犆犺犪狀 , 1999 )。在此意义上,环境问题虽然在不
   断变化,但大众媒体有效填补了公众的认知“盲区”,间接影响环境关

   3. 参见: 犺狋狋 狆 :// 狑狑狑.狌狀.狅狉 犵 / 犮犺犻狀犲狊犲 / 犲狏犲狀狋狊 / 狑狊狊犱 / 犪 犵 犲狀犱犪21.犺狋犿 。


                                                          · 1 4 7 ·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