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1 - 《社会》2015年第3期
P. 151

社会· 2015 · 3

       “差别暴露理论”认为,客观环境状况的退化会驱动公众对环境问
   题的关心。一般来说,与乡村地区相比,城市地区面临的空气污染、水
   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更为突出。就此而言,城市居民通常被暴
   露在更为严重的环境危害中,并因为更多观察到环境质量的衰退而比
   乡村居民更具有环境关心。“差别职业理论”认为,乡村地区的职业(如
   种植业、林业、采矿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大多同自然资源的开发
   与利用有直接关系,从事相关职业的乡村居民会习得一种功利主义的
   价值观———将自然环境视为一种可供开发、采掘的商品,而不是被保护
   的对象,所以较少关心环境问题。在共享的乡村文化背景下,这种功利
   主义价值观还会传播给未从事自然资源开采性质职业的其他村民。相
   较之下,城市居民更多就职于制造业、服务业等并不直接涉及自然资源
   开发和利用的行业,对于自然环境的使用方式多表现为观赏或休闲,因
                                                ,
   而更容易接纳相关环保理念( 犜狉犲犿犫犾犪 狔犪狀犱犇狌狀犾犪 狆1978 )。
       利用 1973 — 1978 年的美国综合社会调查( 犌犛犛 )数据,劳威和宾海
                   ,
   ( 犔狅狑犲犪狀犱犘犻狀犺犲 狔1982 )研究发现,“过去居住地”比“现居住地”能更
   好地预测环境关心,并据此提出环境关心城乡差异的第三种竞争性解
   释。“差别体验理论”认为,在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两种不同属性环境
   中的社会化经历和体验导致城乡居民差异性的环境保护态度。具体来
   说,在人工环境(如商场、柏油公路和主题公园等)中成长的城市居民更
   容易感受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能动作用,并更认可人类对于环境问题
   应负有责任。相比之下,在自然环境中成长的乡村居民可能自幼就认
   为环境是“上帝或大自然的作品”,并更倾向于认为环境问题的解决途
   径是自然环境系统本身的演化,而不能充分认识人类在环保方面的能
   动作用,对环境问题表现为漠不关心。
       尽管针对 “居 住 地 假 设 ”的 这 三 种 理 论 解 释 都 存 在 一 些 争 议
                                        ,
   ( 犚犻犮犽狊狅狀犪狀犱犛狋犪犫犾犲狉 , 1985 ; 犉狉犲狌犱犲狀犫狌狉 犵1991 ; 犃犾犿犪狀犱 犠犻狋狋 , 1997 ),
   但并不影响“城市居民比乡村居民更关心环境”的研究结论在很长时期
   内被绝大多数学者接受( 犌狉犲犲狀犫犪狌犿 , 1995 : 145-146 )。不过,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涌现的一些新动向使以上理论解释和几近成熟
   的“居住地假设”面临空前挑战。
       首先,环境问题的新特点开始显现,这既增加了环境关心测量的复
   杂性,也对“差别暴露理论”的解释力形成挑战。 20 世纪 90 年代初,传

    · 1 4 4 ·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