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3 - 《社会》2015年第3期
P. 153
社会· 2015 · 3
众的环境关心特征。从对百分制量表的回答情况看,城镇居民的环境
关心得分要高于乡村居民(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1998 )。针对该数据
的其他分析还表明,与城镇居民相比,乡村居民对于环境问题和环保政
策法规更缺乏了解,只有 58.2% 的乡村居民听说过“环境保护”(城镇
居民中这一比例为 89.0% )。马戎和郭建如( 2000 )利用 1997 年一项
300 个样本的调查数据,用多个测量指标对城乡居民的环境关心进行
比较,发现城镇居民总体上比乡村居民具有更强的环保意识,也更加支
持环境保护。基于 2003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犆犌犛犛 )数据的研究似乎
提示我们,在中国城市地区,居住地差异对环境关心的影响仍然存在。
例如,来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居民与地级市和县级市居民相比,前者
环境关心水平更高,并更经常参与环境保护( 犡犻犪狅 , 犲狋犪犾. , 2013 )。此
外,近年来一些小范围的调查大多也表明,中国城市居民更具环境关心
(高彩云、孟祥燕, 2011 ;周葵、朱明姣, 2012 ; 犢狌 , 2014 )。
尽管以上研究的数据大都存在一定不足,却也能够大致描绘出这
样一幅图景: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内地,城镇居民环境
关心水平要高于乡村居民。就此而言,“居住地假设”在中国内地也成
立过。但国内学者对于环境关心的城乡比较大都限于描述性分析,缺
乏深入的理论解释。考虑到当前的城乡差别,我们可以尝试检验国外
学者提出的几种理论解释:第一,当前中国城乡地区虽然都面临十分严
峻的环境问题,但环境问题一般先在中国城市地区爆发,之后才会在乡
村地区出现。就接触环境问题的时间而言,城市居民总体上比乡村居
民更久地暴露在环境问题中,环境危害在城市的人口波及范围可能也更
大;第二,目前中国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与自然资源开发相关
的职业主要集中于乡村地区,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仍然占较大比例; 2 第
三,在中国中西部的一些乡村地区,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尚未完全开发,
仍然以自然环境要素为主。加上严格的户籍制度曾在过去很长时期内
限制了城乡的人口流动,大多数中国居民在社会化时期都居住在出生时
的户口登记地(陆益龙, 2008 )。因此,前述的“差别暴露理论”、“差别职业
理论”和“差别体验理论”在中国都有被检验的空间。
2. 参 见 《 2012 年 度 人 力 资 源 和 社 会 保 障 事 业 发 展 统 计 公 报》的 相 关 数 据,网 址: 犺狋狋 狆 ://
狑狑狑.犿狅犺狉狊狊. 犵 狅狏.犮狀 / 犛犢狉犾狕 狔 犺狊犺犫狕犫 / 犱狅狀 犵 狋犪犻狓犻狀狑犲狀 / 狊犺犻狕犺犲狀 犵狔 犪狅狑犲狀 / 201305 / 狋20130528 _ 103939.
犺狋犿 。
· 1 4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