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 - 《社会》2015年第2期
P. 107
社会· 2015 · 2
标准对院系 专 业 进 行 两 次 编码 和相应 运算。对于 职 业 编 码,我 们 以
《国家职业大典》为依据, 6 同时参考边燕杰等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中的办法(边燕杰、李路路、蔡禾, 2006 ),对具体材料进行充分挖掘,尽
量多和准确地对职业进行编码分类。我们不仅采用了能够找到的不同
年代的国家或各省颁行的省重点中学名单,也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市
县重点,以及在江苏地区乡镇地方社会占据重要地位的“县中”进行了
编码统计,使得研究不仅揭示了中国大学生的社会来源,也直接反映了
中国各类中学的学生构成情况。
第二,长期、连续的大规模历史资料往往包含多种信息,在研究分
析时需要仔细辨别,选择最贴切的信息构建研究变量,而不是选取便于
归类、编码却可能失真的信息。例如,一般学籍卡资料都提供了学生户
籍和家庭住址两项信息。以往的研究习惯注重分析由官方统一划定的
户籍内容,忽视相对较难处理的具体家庭住址信息,但众所周知,改革
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人户分离的现象日趋突出,特别是大量农业户籍的
人口实际常年生活居住在城镇中,户籍对于居民城乡流动的限制越来
越小,比如,湖南、四川、安徽等省的大量农民南下广州和深圳打工,江
苏也有很多农民离开农村,进入附近的城市、集镇的乡镇企业工作等。
户籍在反映一个人或家庭的实际生活与工作环境上并不如家庭居住地
址直接。当我们的研究是关注学生真正的居住地的城乡分布时,以户
籍来区分学生的城乡来源不如以家庭地址区分更加符合实际。 7 又比
如,学籍卡中普遍存在的家长职业和家庭出身内容都可以在一定程度
反映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出身作为一项重要的官方身份区分标准,
学生填写的标准程度很高。虽然家庭出身在 1949 年以后的 30 多年里
确实起到一定的社会区分作用,也有一套完善和易于统计操作的分类
标准,使得目前不少学术研究热衷于对其进行分析统计,但实际上,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家庭出身就基本失去了社会意义,根本无法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职业分类大典》)于 1999 年 5 月颁布。作为
中国“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参见该书前言),《职业分类大典》将职业划
分为 8 大类( 1 位码)、 66 中类( 3 位码)、 413 小类( 5 位码)和 1838 细类( 7 位码)。因应新职业
的不断涌现,在保持总体框架不变的原则下,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先后组织专家对《职业分
类大典》进行了增补修订。
7. 李强( 2008 )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有 5 个方面的重要转变导致原有社会身份体系
的瓦解,其中第一个便是“农民开始突破户籍身份的限制”。
· 1 0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