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5 - 《社会》2015年第2期
P. 105

社会· 2015 · 2

   出,以少数研究对象来推理总体存在着两种不同逻辑或方法,一种可称
   为统计性扩大化推理,即从样本推论到总体的归纳推理形式,这也是统
   计调查的逻辑基础。另一种则可称为分析性推理,即直接从个案上升
   到一般结论的推理形式,这是个案研究的逻辑基础(王宁, 2002 )。所有
   个案都是自身个性和总体共性的统一体,如果“个案能较好的体现某种
   共性,那个案就具有了典型性”(王宁, 2002 ),个案研究也由此能推论或
   揭示总体的某些普遍性。这两种逻辑非但没有高下之分,而且还可以
   互为补充。当然,不同于抽样调查数据相对直接客观的“总体”代表性,
   在基于个案研究逻辑的学术讨论中,到底研究者认为的“个案”代表性
   是合理还是臆测,其对“整体”的推论是恰到好处还是言过其实,则是一
   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具体实证问题,而非方法论问题。
       “无声的革命” 3 便是这种基于大规模长时段微观数据库的“个案”
   研究。“无声的革命”研究以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两个个案为基础,通
   过定量分析两校 1949 年后到 21 世纪初共 15 万多份的本科生学籍资
   料,探讨 50 年来两校学生社会来源的结构性变迁,并以此为基础探讨
   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精英高等教育的状况。对北京大学、苏州大学两
   校的选择,显然不是对全国精英大学随机抽样的结果,但我们认为,通
   过这两个高校的分析结果在一定意义上对了解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情况
   和历史演变有很大帮助。
       首先,自统招统考制度确立以后,全国高校的招生都是在此规则之
   下,较为被动地从教育主管部门划定的招生范围内按计划分批次招收
   符合规定的学生。统招统考的政策基本限定了学校招什么条件的学
   生,在哪里招学生以及招多少学生等等。同档次、类型相近的大学由于
   招生分数线或标准相似,新生来源具有相似性。因此,在这种制度下,
   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个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依据它们的数据可以
   窥见全国或江苏同分数段或同等类型高校的情况。
       其次,“无声的革命”研究使用的是多重个案,而不是单一个案,两
   个不同的个案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确认结论的可靠性和普遍性。只有
   两所大学在数量上当然谈不上丰富,但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几乎在各
   个方面都不尽相同,比如精英程度、隶属关系、历史沿革、影响范围与招


   3. 这一研究包括一篇文章(梁晨等, 2012 )和一本著作(梁晨等, 2013 ),以下简称“无声的革
   命”研究。
    · 9 8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