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2 - 《社会》2014年第5期
P. 242
重新思考量化社会研究的模式
明白该方法的原理,因而也就很难认识到该方法的局限了。
科尔曼认为,“研究者们常常只报告哪些变量是显著的(通常采用
狆 值小于 0.05 的标准),这种做法令人不解,它并不是一个有益的习
惯,而更像是统计学史上的一个事故。我更倾向于知道具体的 狆 值,
这样我才能自己做出判断”(转引自 犜犪犪 犵 犲 狆 犲狉犪 , 2008 : 209-210 )。科
尔曼的说法与目前社会科学界通用的假设检验思路完全不同,可是我
们不妨反思一下,当社会科学家们一次次地根据 0.05 的 狆 值对命题
做出接受或拒绝的结论时,他们究竟如何理解 0.05 这个数值规定呢?
他们做出了何种意义上的有关“确定性”的判断?这是摆在假设检验研
究者面前的严肃问题(吴肃然, 2013 )。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者误用假设
检验的现象,在 2014 年初的《自然》( 犖犪狋狌狉犲 )杂志上已有学者发表了
专文进行剖析与批评( 犖狌狕狕狅 , 2014 )。
(六)数据与模型的关系
受实证主义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者常常把自己操作化后所得到
的变量、指标、数据当成抽象命题背后的自证性的、不容侵犯的客观事
实,并以此做出顺理成章的论证。然而塔氏( 犜犪犪 犵 犲 狆 犲狉犪 , 2008 : 48 、 78 、
176 、 187 )指出,即使在物理学中,数据本身也并不是神圣的。在科学研
究当中,模型( 犿狅犱犲犾 )和数据( 犱犪狋犪 )始终处于一种互动关系中,实证主
义的单向理解却把经验研究的具体过程过度简单化了。指标并不是那
些完全客观的纯粹事实,它是帮助人们进行预测的,如果研究者忽视了
这一点,而将自己所发现的那些数据当作不可错的神圣物来对待,那么
他就完全有可能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他所获得的结论也往往很有可
能只是运气带来的。
(七)其他误区
社会科学的量化研究不仅犯有上述观念性和原则性的错误,而且
还常常出现一些比较低级的疏漏( 犜犪犪 犵 犲 狆 犲狉犪 , 2008 : 52-65 )。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一个小数需要保留到几位,这是由误差要求所
决定的,而社会科学研究中某数值小数点后一长串的数字往往是没有
2
2
意义的,人们很难理解 犚 =0.5273 与 犚 =0.53 的区别何在。在社会
科学中还会出现一种情况,比如,当数据显示为 16.0 时,许多社会科学
家就直接当作 16 来处理,想当然地把 0 删去,这种做法就把原有的测
量误差扩大了 10 倍。
· 2 3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