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8 - 《社会》2014年第5期
P. 238
重新思考量化社会研究的模式
实证主义的束缚,认为自己在建构了具有显著性的回归模型后就发现
了客观事实,验证了主观命题,实现了科学价值。他们不了解科学研究
中已知与未知的关系,没有领会自然科学公式的“科学性”意义。从统
计学上来讲,如果人们仅局限于对已知数据进行考察,那么我们在蒙古
乌兰巴托的天气与美国证券市场上某种股票的走势之间都能发现百分
百的相关( 犜犪犾犲犫 , 2005 : 135 )。在这个意义上,仅仅关注事后解释的量
化研究和伪科学甚至有着相同的特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
之所以强调理论的重要性,正是因为他们都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实
证主义叙事的知识现象:社会学经验研究中的变量和因果关系只有在
经验数据之外才能建立自己的合法性。
从以上分析能够看到,在社会科学家对所考察的现象进行量化建
模后,一定要继续从事复制研究( 犜犪犪 犵 犲 狆 犲狉犪 , 2008 : 9 ),科学模型的价值
是在复制研究中体现出来的。正如陈云松、吴晓刚( 2012 : 1 )所说:“社
会科学定量分析亟待建立一个透明和开源的学术机制……这个学术机
制的核心就是倡导‘复制性研究’。”只有通过复制性研究,才能实现真
正的“经验检验”,当某个回归模型在复制性研究中得到了预测性的证
实,模型才获得了超越于事后解释的科学意义。
(二)建模的原则
社会科学家常常认为,自然科学与日常思维差别较大,而社会科学
则距离自然科学较近,因此,社会科学是从科学角度解释和解决日常社
会问题的一把钥匙。科尔曼( 犛.犆狅犾犲犿犪狀 )则认为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恰恰相反,自然科学与日常思维比较接近,社会科学的思维模式反而距
离二者较远( 犜犪犪 犵 犲 狆 犲狉犪 , 2008 : 29 、 30 、 83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倾
向于给某一现象最简单的解释,在自然科学中也一样:“简洁”是物理学
家们在建模时的最重要标准。可是这一标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并没有
体现出来,社会科学家总习惯于把一大堆变量扔到模型中去,许多期刊
的审稿人 也 常 常 对 文 章 作 者 提 出 此 类 要 求。塔 格 培 拉 ( 犜犪犪 犵 犲 狆 犲狉犪 ,
2008 : 115 )认为,物理学家在建模时的工作逻辑看似不够仔细和不够
负责(不考虑太多变量),其实这恰恰是科学研究的精髓所在。社会科
学家往往受一种搭积木式的世界观影响,仿佛世界是由一块一块的变
量累加起来的,而模型就是要模拟这个世界的形态。这种误识让社会
科学陷入变量的无底洞中。虽然有关目的论与机械论的争论滥觞于古
· 2 3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