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7 - 《社会》2014年第5期
P. 157

社会· 2014 · 5

   和“自然法”等概念的重要性,对法律现代化抱持深深的抵牾和警惕,而
   效果不彰的普法运动则无疑强化了这种学术定势,使之成为包括法学
   界在内的学术主流。这些研究丰富了乡村司法建设的内容,并建立了
   一个良好的多学科交流平台,但忽略了一个基础性的环节,即在乡村社
   会,司法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它是如何将一种普适性、现代性的逻辑加
   诸某一个案的?它难道仅仅是法学意义上的一种封闭的诉讼程序的自
   我运转过程,或者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法律文化、地方知识与乡村伦理等
   的混合博弈?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乡村诉讼的事件解剖与文本分析
   来揭去法律的面纱,剖析和揭示乡村的司法运作逻辑与过程,并将其命
   名为司法的“甩干”机制。

       二、李高之争:一个历经“甩干”运作的范本

       “李高之争”系本文用于分析说明司法“甩干”机制与流程的一个婚
   姻纠纷案例, 2 其肇始于家庭琐事,终结于调解离婚,凸现了中国乡村
   社会中一种典型的婚姻纠纷的演绎过程。之所以选择离婚纠纷作为研
   究的选项,是因为婚姻关系是一种重要的初级关系,由婚姻承续和扩展
   而来的家庭组成社会的细胞,婚姻家庭,无论是在它的制度设计方面,
   还是在实体生活方面,都附载了更多的文化、道德和习俗等信息。因
   而,婚姻纠纷,尤其是发生在乡村社会的纠纷往往会牵动更多的社会关
   系,造成更大的社会震动。选择这个案例作为研究当下乡村纠纷现状
   的切入点,并从实体(事件)与诉讼(文本)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在自然情
   境下对纠纷当事人进行整体性和全程性的跟踪,通过与被研究对象的
   互动,旨在获得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的解释性理解,以期发现被正式制
   度和主流话语所遮蔽的内容,特别是把握它所体现的乡村秩序和地方
   知识,省思法律元素对乡村秩序及文化造成的扰动,实现对事件与文本
   的“互释”性理解,进而回溯至两者的交汇点。这种方法,不管名之为
   “关键个案研究”或“深度访谈研究”,还是“扩(拓)展的个案研究”,关键
   是希望从完整的叙事结构中提炼出有深度的思想内容,促使我们以另
   外一种眼光来打量司法过程中人们习以为常、甚至习焉不察的社会现
   象,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甩干”机制的运作过程,洞察司


   2. 对此案例的详细描述可参见刘正强, 2012 。

    · 1 5 0 ·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