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0 - 《社会》2014年第4期
P. 130
告别i 奴:富士康、数字资本主义与网络劳工抵抗
叫做把人变成“人类货物”( 犺狌犿犪狀犮犪狉 犵 狅 );用富士康工人的话说就是
“把女人当男人,把男人当牲口”。讲法虽不同,但本质一样,就是不把
人当人,剥夺劳动者的基本尊严。
17 世纪的奴隶制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奴隶制,因为它比以前的奴隶
制有更先进的科技工具和更强大的社会组织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它从 17 世纪初建立,运转到 19 世纪中期。马克思( 1953 : 961 )曾
指出:“资本主义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
西”,其所指最血腥的内容之一正是该奴隶制结构。所以,要理解资本
主义发 展 的 全 球 史,必 须 讨 论 17 世 纪 奴 隶 制。 如 史 学 家 瑞 迪 克
( 犚犲犱犻犽犲狉 , 2008 : 281 )写道:“奴隶船是航行在现代意识边缘的鬼船”。
它代表着一个空前的、泯灭人性的世界体系。用今天的眼光看,它仿佛
遥远,但却从未彻底远离。因为那些“血和肮脏的东西”不是什么副产
品,而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必要条件。没有 17 世纪的奴隶制,就很难有
作为世界体系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学界对此已有共识( 犛狅犾狅狑 , 1991 ;
犈犾狋犻狊犪狀犱犈狀 犵 犲狉犿犪狀 , 2011 )。
具体而言, 17 世纪奴隶制的运行机制就是臭名昭著的“大西洋三
角贸易”( 狋狉犪狀狊犃狋犾犪狀狋犻犮狋狉犻犪狀 犵 狌犾犪狉狋狉犪犱犲 )。其过程为:先是欧洲人,从
当年较发达 的“全 球 北 方”( 犌犾狅犫犪犾犖狅狉狋犺 )航 海 到 当 年 的 “全 球 南 方”
( 犌犾狅犫犪犾犛狅狌狋犺 ),即西非。他们在那里购买奴隶,然后贩卖到美洲,供应
给以甘蔗种植和生产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犕犻狀狋狕 , 1986 ; 犃犫犫狅狋狋 , 2010 )。
美洲蔗糖涌入,白糖价格下降,成为普通欧洲民众的消费品。在欧洲出
售美洲产品的收入又被用来购买更多的西非奴隶。如此循环,从欧洲
到非洲再到美洲,每转一圈,就有新的人口沦为奴隶,新的劳力变为商
品,用以完成下一轮的资本积累和异化。
这些基本情况与我们今天面对的富士康和信息资本主义有何关
系?很多具体情况当然不同,比如,当年奴隶在运送途中要长时间戴枷
锁,在劳动过程中可能随时被鞭打,而且没有工资。富士康工人从外表
看是自由的,他们也有工资;但如果仔细看,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却至
少有三点值得反思,即工厂、宿舍和防跳网。
当代中国是“工厂 体 制 的博物 馆”( 犛犺犲狀 , 2010 )。殊 不知“工厂”
的英文 犳犪犮狋狅狉 狔 直到 18 、 19 世纪工业革命才确定今天的意思,即主要的
制造业社会组织。葡萄牙语则早在 17 世纪就有 犉犲犻狋狅狉犻犪狊 这个词,但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