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2 - 《社会》2014年第1期
P. 132

农民工维权意愿的影响模式研究


                  ,
   过程 理 论 ( 犜犻犾犾 狔 1978 ; 犕犮犃犱犪犿 , 1982 ; 犜犪狉狉狅狑 , 1998 ; 犌犪犿狊狅狀 犪狀犱
   犕犲 狔 犲狉 , 1996 )为代表。农民工维权态度与行动属于传统的利益抗争类
   型,相关研究应用较多的是古典理论、资源动员理论和政治过程理论。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评述既有文献,并提出本研究的假设。
       (一)心理学视角与研究假设

       美国早 期 关 于 集 体 行 动、社 会 运 动 和 革 命 的 研 究 是 在 勒 庞
   ( 犔犲犅狅狀 , 1979 )的社会心理学基础上起步的(赵鼎新, 2006 , 26-27 )。
   从勒庞的心智归一法则( 狋犺犲犾犪狑狅犳犿犲狀狋犪犾狌狀犻狋 狔            )到布鲁默( 犅犾狌犿犲狉 ,
   1946 )的循环反应( 犮犻狉犮狌犾犪狉狉犲犪犮狋犻狅狀 ),再到格尔( 犌狌狉狉 , 1970 )的相对剥
   夺感( 狉犲犾犪狋犻狏犲犱犲 狆 狉犻狏犪狋犻狅狀 )及 斯 梅 尔 瑟 ( 犛犿犲犾狊犲狉 , 1962 )的 加 值 理 论

   ( 狏犪犾狌犲犪犱犱犲犱狋犺犲狅狉 狔 )等,古典理论体系得以逐渐建构并完善。古典理
   论有几个隐含的假设,如病理性假设、直接性假设、非理性假设等,它认

   为如果 发 生 了 集 体 行 动,那 么 肯 定 有 破 坏 性 心 理 状 态 ( 犱犻狊狉狌 狆 狋犻狏犲
   狆 狊 狔 犮犺狅犾狅 犵 犻犮犪犾狊狋犪狋犲狊 )的 存 在,或 者 有 个 人 怨 恨 和 不 满 ( 犲狉狊狅狀犪犾
                                                          狆
   犵 狉犻犲狏犪狀犮犲 / 犱犻狊犮狅狀狋犲狀狋 )的存在。因此,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运动参与之间
   是一种直接的关系。特 别 是 雷斯 基等( 犔犲狀狊犽犻 , 1954 ; 犌犲狊犮犺狑犲狀犱犲狉 ,
   1967 )的地位不协调理论和格尔的相对剥夺理论对于农民工维权研究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诸多研究把农民工维权事件的快速增长与农民工群体内部的结构
   性分化联系起来,其逻辑基础在于:新生代农民工是计划生育后娇生惯
   养的一代,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习惯,他们的行为方式与传
   统农民工有着显著的不同,自我认同为城里人胜过农村人,往往产生强
   烈的认知失调问题与严重的相对剥夺感。这些特征决定了新生代农民
   工在遭遇利益侵害时,可能比他们的父辈有更强烈的利益抗争冲动和
   更持久的利益抗争行为(蔡禾等, 2009 )。可见,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具有
   更强烈维权意愿的解释主要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由此,我们提出:
       假设 1犪 :年龄越小的同期群,维权意愿越强。
       从同期群生活史角度解释农民工维权意愿差异内含了雷斯基等的
   地位不协调理论与格尔的相对剥夺理论。农民工相对剥夺感的来源既
   包括参照群体,也包括其对劳动侵权事件的认知能力。关于农民工同
   期群间相对剥夺感的参照群体结构及其变动趋势研究比较复杂(李培
   林、李炜, 2007 ;蔡禾等, 2009 ),笔者将拟另文讨论,在此则着重分析农

                                                          · 1 2 5 ·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