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社会》2014年第1期
P. 11

社会· 2014 · 1

   有关其社会行动系统 及 现代 性与 自 我认 同的 论述 中,其中不 乏真知
   灼见,但尚未形成一 种 比 较 完 整的 理论架 构。还有 一部比较 理论化
   的社会学著作 是 由 波 兰 社 会 学 家 什 托 姆 普 卡( 犛狕狋狅犿 狆 犪犽 , 2005 )撰 写
   的,但这部书仅从社会学角度上梳理了信任的各个方面,尚没有建立
   起一种关于信任的社会学理论。目前较为关注信任话题的学科是社
   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其他学科均根据这几个学科提供的
   定义和框架来延伸 自 己 的 相关讨 论。总之,由 于整个社会科 学尚处
   于对信任的探索之中,关 于 信 任 系统 及其 运作模 式还 没有直 接 的理
   论可以借鉴和运用。
       (二)信任的含义不确定
       含义上的零乱表现在各个学科、各种学科取向的学者都有自己的
   见解和主张。现在看来最具影响力的分类是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其
   广泛的被认可度源于它可以装下其他一些关于信任的讨论(尤斯拉纳,
   2006 ),比如认知的、情感的,个人的、制度的,计算的、了解的、认同的,
   人格的、权力的,关系的、策略的等(罗家德、叶勇助, 2007 )。 1 而在此所
   谓的影响还构成了一种文化的视角,因为在这一分类的背后有特殊主
   义和普遍主义,乃至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研究框架作支撑,由此可以得
   到一种比较清晰的对比模式来区分东方(中国)和西方社会的信任特征
   (周怡, 2013 )。就中国学者自身在这方面的研究状况来看,更大的问题
   还不是在如何分类方面,而是在含义方面。信任在中国涉及到信、诚
   信、信誉、信赖、相信、信息、信用,也涉及到真诚、善意、诚实、忠义、欺诈
   等道德和伦理品质。这种内涵互涉、能指各异的多词现象导致了中国
   学界非但未能对信任作出合理的分类,且还使得大多数的讨论被深深
   地束缚在无意识地滥用混用词语的窠臼之中,使得一个本来就很难搞
   清楚的问题变得更加混乱(翟学伟, 2010 )。
       (三)信任的指向性不明确
       具体而言,信任是属于非理性的讨论还是理性的讨论?比如,信任
   产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信息的不充分或者社会确定性不够,那么在信
   息不充分或社会不确定的情况下对人或对事做出信任的判断,究竟应
   当划 归 于 理 性 的 还 是 非 理 性 的 ( 犈犾狊狋犲狉 , 1989 ; 犆狅犾犲犿犪狀 , 1990 ;


   1. 还可参见:翟学伟、薛天山,社会信任:理论及其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即出)。

    · 4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