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社会》2014年第1期
P. 10

信任的本质及其文化


   愿放弃现代化道路,又不想再回到田园般的生活中去时,人类的生活随
   之也就不再像以往那样安稳和踏实。当个体性投机、市场逐利以及不
   同团体间的利益争夺等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时,信任的理所当然特
   征也随之消失,以至于成为当今学界广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实际上,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最难研究的事物是人们过于熟悉的事
   物。一则因为人们对其太过熟悉,所以它们往往容易被忽视,再则因为
   太过熟悉,也往往使人不能同它们保持必要的距离。没有一定的距离,
   认识上就会失去客观性,而增加了太多的感受性,进而思考问题的方式
   也只能凭借自己熟悉的那部分来进行主观认定。信任是一个人们太过
   熟悉的问题。它不分性别、年龄、职业、阶层、生活领域地存在于每一个
   人的日常互动及其言行当中,以致于我们无法有距离地看待它,或者将
   它当作一个他者,让自己抽身事外以认清其中的特征乃至本质,由此,
   以往有关信任问题的研究更像一个万花筒:五彩斑斓、富于变化且无穷
   无尽。尤为可悲的是,随着专业性的研究成果数量激增,我们也未必越
   看越明白,而是越看越迷糊。就笔者自己的感受而言,虽然不少研究其
   思想观点因相互碰撞而富于启发,但更多的是给人造成混乱和疑惑。
   笔者甚至认为:想继续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来搞清楚这个问题,未必是一
   条合理的出路,应该回到常理上来了。而回到常理上来讨论,也是需要
   勇气的。
       基于对与信任问题有关的研究成果的大致梳理,笔者深感困惑的
   问题可以集中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科学领域中没有成熟的信任理论
       信任往往被分割在不同的学科中时隐时现地加以讨论。总体而
   言,社会学理论中关于信任的讨论,比较其他社会科学理论要单薄许
   多。诸多观点并没有被展开,或者没有被涉及到,理论框架也很不清
   晰。在现有的社会学 理 论方 面,对信 任研 究最有 深度 的要算 是 卢曼
   ( 犔狌犺犿犪狀狀 )( 2005 )的《信任》。他在篇幅不大的书中对信任做了深入
   的、很有见地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亦对社会学理论本身有拓展的
   意义。另一些带有理论性思考的著 作要数 巴伯( 犅犪狉犫犲狉 , 1989 )的《信
   任的逻辑与局 限》和 艾 森 斯 塔 德 等 ( 犈犻狊犲狀狊狋犪犱狋犪狀犱犚狅狀犻 犵 犲狉 , 1984 )的
   《保护人、被保护人和朋友》等。如今,这些著作已成为信任研究的经
   典。科尔曼( 犆狅犾犲犿犪狀 , 1990 )和 吉 登 斯( 犌犻犱犱犲狀狊 , 1998 )的 思 考 散 见 于

                                                            · 3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