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7 - 《社会》2013年第6期
P. 127
社会· 2013 · 6
李德满 .2009. 十年来中国抗争运动研究评述[ 犑 ] . 社会 29 ( 6 ): 189-209.
李连江、欧博文 .2008. 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 犌 ]//乡村中国评论(第 3 辑) . 吴毅,主
编 .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马良灿 .2008. 土地征用中的国家、基层政府与农民———土地征用问题研究评述[ 犑 ] . 贵
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 31-35.
渠敬东、周飞舟、应星 .2009. 从总体支配 到 技 术 治 理————基 于 中 国 改 革 30 年 经 验 的
社会学分析[ 犑 ] . 中国社会科学( 6 ): 104-127.
瞿同祖 .2003.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犕 ] . 北京:中华书局 .
斯科特, 犑.犆.2001.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 犕 ] . 程立显、刘建,等,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
斯科特, 犑.犆.2007. 弱者的武器[ 犕 ] . 郑广怀、张敏、何江穗,等,译 . 南京:译林出版社 .
申端锋 .2009. 治权与维权:和平乡农民上访与乡村治理 1978-2008 [ 犇 ] . 华中科技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
田先红、焦长权 .2012. 社会中心范式下的农民上访研究及其拓展[ 犑 ]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 3 ): 54-61.
田先红 .2012. 信访治理伦理困境的政治社会学诠解[ 犑 ] . 哈尔滨工业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版)( 4 ): 13-20.
王国勤 .2011. 社会网络视野下的集体行动———以林镇“群体性事件”为例[ 犑 ] . 开放时代
( 2 ): 102-115.
王洪伟 .2010. 当代中国底层社会“以身抗争”的效度和限度分析:一个“艾滋村民”抗争
维权的启示[ 犑 ] . 社会 30 ( 2 ): 215-234.
王金红、黄振辉 .2012. 中国弱势群体的悲情抗争及其理论解释[ 犑 ] .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
科学版)( 1 ): 152-164.
翁定军 .2005. 冲突的策略———以 犛 市三峡移民的生活适应为例[ 犑 ] . 社会 25 ( 2 ): 112-
136.
吴长青 .2010. 从“策略”到“伦 理”:对“依 法 抗 争”的 批 评 性 讨 论[ 犑 ] . 社 会 30 ( 2 ): 198-
214.
吴毅 .2007. “权力—利益的结构 之 网”与 农 民 群 体 性 利 益 的 表 达 困 境[ 犑 ] . 社 会 学 研 究
( 5 ): 21-45.
尹利民 .2010. 策略性均衡:维权抗争中的国家与民众关系[ 犑 ]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
版)( 5 ) .25-30.
应星 .2001. 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 犕 ] .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应星 .2007犪. 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 犑 ] . 社会学研究( 2 ): 1-23.
应星 .2007犫. “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 犑 ] . 开放时代( 6 ): 106-120.
应星 .2009. 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 犑 ] . 社会学研究( 6 ) .105-
121.
应星 .2010. “气”与中国乡土本色的社会行动[ 犑 ] . 社会学研究( 5 ): 111-129.
于建嵘 .2004. 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 犑 ] . 社会学研究( 2 ): 49-55.
于建嵘 .2005犪. 土地问题已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 犑 ] . 调研世界( 3 ): 22-23.
于建嵘 .2005犫. 当代农民维权组织的发育与成长[ 犑 ] . 中国农村观察( 2 ): 57-71.
于建嵘 .2006. 当代中国维权抗争的行动取向[ 犌 ]//权利、责任与国家 . 陈明明,主编 . 上
海人民出版社 .
于建嵘 .2007. 利益表达、法定秩序与社会习惯———对当代中国农民 维 权 抗 争 行 为 取 向
的实证研究[ 犑 ] . 中国农村观察( 6 ): 44-52.
于建嵘 .2008. 农民维权与底层政治[ 犑 ] . 东南学术( 3 ): 12-15.
于建嵘 .2009. 利益博弈与抗争性政治———当代中国社会冲突的政治社会学理解[ 犑 ] . 中
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1 ): 16-22.
张佩国 .2007. 反抗与惩罚——— 20 世纪 50 年代嘉定县的犯罪与财产法秩序[ 犑 ] . 社会 27
· 1 2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