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6 - 《社会》2013年第6期
P. 126

农民维权活动的理法抗争及其理论解释


   己撑腰打气。
       可见,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的维权活动表现为行走在“日常
   反抗”和“法权抗争”之间的态势,农民并用“理”与“法”作为抗争武器,在
   与地方政府争取拥有平等对话主体资质的抗争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微妙
   的“默契状态”:地方政府退让一步,农民就前进一步;地方政府稍微强
   硬,农民就后退一步。双方互相达成某种默契:农民可以“搞点事”,但是
   不会把事情闹得过大,以至于无法收场;地方政府知道农民可能会“搞点
   事”,但也知道农民一般不会使用极端手段来实现目标。双方借助于各
   自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调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是典型
   的农民实用主义,也是“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末梢的农民的生存策略
   和维权行动逻辑。


   参考文献( 犚犲犳犲狉犲狀犮犲狊 )

   陈柏峰 .2007. “气”与村庄生活的互动————皖 北 李 圩 村 调 查[ 犑 ] . 开 放 时 代( 6 ): 121-
      134.
   陈鹏 .2010. 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关于业主维权活动的一个分析框架[ 犑 ] .
      社会学研究( 2 ): 34-63.
   陈映芳 .2006. 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级[ 犑 ] . 社会学研究( 4 ): 1-20.
   陈锡文 .2007.2006 年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明显减少[ 犖 ] . 中国青年报, 01-31.
   董海军 .2008. “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 犑 ] . 社会 28 ( 4 ): 34-
      58.
   董海军 .2010. 依势博弈:基层社会维权行为的新解释框架[ 犑 ] . 社会 30 ( 5 ): 96-120.
   董海军、代红娟 .2010. 农民维权抗争的无效表达:流于过程的情感行动———对西安 犢 区
      征地抗争事件的解读[ 犑 ] . 人文杂志( 5 ): 169-176.
   裴宜理 .2008犪. 中国人的“权利”概念(上)———从孟子到毛泽东延至现在[ 犑 ] . 余锎,译 . 国
      外理论动态( 2 ): 51-57.
   裴宜理 .2008犫. 中国人的“权利”概念(下)———从 孟 子 到 毛 泽 东 延 至 现 在[ 犑 ] . 余 锎,译 .
      国外理论动态( 3 ): 45-50.
   费孝通 .1998.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犕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郭于华 .2002. “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 犑 ] . 读书( 7 ): 11-18.
   何绍辉 .2008. 隐性维权与农民群体性利益表达及困境———来自湘中 犕 村移民款事件的
      政治人类学考察[ 犑 ] . 人文杂志( 6 ): 170-176.
   贺雪峰 .2008. 税费改革的政 治 逻 辑 与 治 理 逻 辑[ 犑 ] . 中 国 农 业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 3 ): 168-170.
   黄冬娅 .2011. 国家如何塑造抗争政治[ 犑 ] . 社会学研究( 2 ): 217-242.
   黄振辉 .2011. 表演式抗 争:景 观、挑 战 与 发 生 机 理———基 于 珠 江 三 角 洲 典 型 案 例 研 究
      [ 犑 ] . 开放时代( 2 ): 71-84.
   李斌 .2005. “寺”“庙”之 争:民 俗 精 神 符 号 再 造[ 犌 ]//中 国 研 究( 1 ) . 周 晓 虹、谢 曙 光,主
      编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李晨璐、赵旭东 .2012. 群体性事件中的原始抵抗:以浙东海村环境抗争事件为例[ 犑 ] . 社
      会 32 ( 5 ): 179-193.

                                                          · 1 1 9 ·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