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社会》2013年第5期
P. 89

社会· 2013 · 5

              条件并不满足的情况下强行构造一些假设检验。彭玉生( 2011 )也指出
              了这一点:“定量研究实践中,假设常常是统计结果的事后推论,理论是
              事后解释。事先看了统计结果,从中总结出理论解释,然后再反过来用
              统计资料验证理论”。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许多社会学研究者对
              证伪主义给予了过于神圣的理解,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波普尔的证伪
              主义是不可能帮助研究者实现理论“飞跃”的,正如库恩( 2004 : 266 )所
              说:“他(波普尔)喜欢的例子……在科学发展中都是罕见的……这种研
              究,至少在过去,只是在某一科学专业十分特殊的条件下才会间歇地
              出现”。
                  (二)“语用性”与社会学经验研究

                  当代社会科学哲学强调语用性与语境性,国内一些社会学研究者
              亦曾论证过语境的重要性。蔡禾( 2004 )指出,所有的问卷调查都是在
              一定的“语境”中 展开 的,问卷 设计 必须要考虑 语 用学 原则。童 宗 斌
              ( 2010 )在分析了社会网络研究中的操作化问题后也指出,指标与概念
              之间的关系并不具有“超越特定时空场域而普遍且客观的有效性”,而
              是“特定文化与历史背景的孕生品”。对于这些观点,绝大部分社会学
              家是认可的,可是许多研究者对“语境”的理解仍然未能摆脱传统社会
              科学哲学的束缚。这具体表现在,他们总认为一个“语境”是可以得到
              清晰界定的,因此,人们只要将不同的语境精致地划分开来,那么每个
              语境中的概念就仍然存在着经验意义上的客观对应物。而在当代社会
              科学哲学的视野下,一个“语境”是不可能得到清晰界定的,某个语境中
              的某些理论概念是不是清晰,这由它如何“被使用”所决定,而不是由某
              个测量方法决定(吴肃然, 2013 )。
                  超越了传统社会科学哲学,我们对待社会学经验研究就会产生一
              种理解范式的转换。怀默霆( 2009 )在《中国民众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
              不平等》一文中有下述表格:
                                     表 1 :认为不平等过大                        ( % )
                      中国 俄罗斯 保加利亚 匈牙利 捷克         东德   波兰   美国  英国   西德   日本
                      2004 1996  1996  1996 1996 1996 1991 1991 1991 1991 1991
             全国范围内
                      71.7 86.3  95.6  94.9 78.6 72.1 69.7 65.2  75  70.8 72.6
              的不平等
                 对于表格中的数据,怀默霆是这么解释的:“中国民众相比其他国
              家的人———无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前社会主义国家,更少地对

              · 8 2 ·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