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0 - 《社会》2013年第5期
P. 90
论操作化: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启示
收入差距和不平等的趋势产生不满”。不过,从表格中的数据推论出上
述结论需要许多假设,如“ 2004 年的中国与 90 年代的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以及前社会主义国家间具有可比性”,“每个国家的被调查者对于‘不
平等过大’的理解是相同的”,等等。而且,该结论之所以具有“意义”,
并不仅由其内在内容决定,它还依托于作为知识分子的作者和读者所
共同存在的一个语境,这个语境中也有一些未经申明的共识,如“当代
中国不平等问题的严重性超过了许多国家”。正因为这种语境的存在,
读者在解读此表数据以及作者结论时才会受到“各国数据比较结果”的
冲击,才会改变他们对于“ 71.7% ”这个绝对值的认知。然而此表如果
为一个老派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使用,它就完全可以成为另一种论据,比
如他可以这么论证:“此表充分揭示出,那些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实施自
由化改革的前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十分严重的不平等问题。这种不平
等是资本主义无法根除的内在矛盾。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中国的自由
化道路借鉴了许多西方经验,但是直至 2004 年,仍然有高达 71.7% 的
中国居民认为社会不平等过大”。
笔者设想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言论,并不是批评怀默霆的研
究,而是旨在强调,表格数据之所以能凸显出一种“异常状态”,是因为
怀默霆的文本所建立的语境暗含了一种“正常状态”的预设。这种预设
是必需的,正如维特根斯坦( 2002 : 29 )所说:“只要我们验证什么东西,
我们就已经预先假定某种不受验证的东西”。可是,如果将同样的比较
法更换一个语境,人们可能就不会接受这种论证。以社会科学的科学
化问题为例,许多研究者都持有下述观点:自然主义取向的社会科学之
所以没有取得如同物理学的成就,那是因为社会科学缺乏物理学研究
的“亿万个小时持续的学科化和积累性的研究,社会学或许还不到出现
爱因斯坦的时候”(默顿, 1990 : 65 )。这种比较方法的说服力基于一个
假定,即作为学习者的社会科学需要经历与自然科学一样的发展过程,
可是这种假定在现代化理论中就很难成立,因为后发学习者与先发者
,
的发展过程存在重大差别( 犔犲狏 狔1996 )。有些官方言论常说,“我们用
30 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路”,等等,以此论证一些制
度和政策的合法性,这种论证就常常为人诟病。将上述两种不同领域
的研究进行比对,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它们做了形式上雷同的比较,其
理论说服力却大为不同。可见,一个论证的说服力并不仅在于其形式,
· 8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