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社会》2013年第5期
P. 63
社会· 2013 · 5
会的状态,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除此
之外,韦伯还从另外的角度论述了这一问题。例如,他似乎认可尼采的
观点:西方社会自他那个时代开始逐渐进入“末人”( 犾犪狊狋犿犲狀 ,最后之
人)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很难再看到近代以来的那种精英,即与
精神性的最高文化价值相联系的精英。由于如今灵魂远没有利益值
钱,于是社会便会呈现如下状态:
狭隘的专家没有头脑,寻欢作乐者没有心肝;在这个虚无
者的想象中,它幻想着自己已经攀上了人类前所未至的文明
高峰(韦伯, 2010 : 118 )。
这段话被认为是尼采的如下话语的翻版和发挥:“最后之人得意地
说:‘我们创造了幸福’”(尼采, 2011 : 10 )。在当代西方,由于上帝、形而
上学、乌托邦都遭到了无情的解构,社会中罕有真正的精英而更多的是
受利益和欲望驱 动 的末 人,于是 文化 便由多样 性归 于普遍 的“虚 无”
(“以往价值的贬黜”[尼采, 2007 : 154 ]),超越性和张力也相应极为弱化
(甚至不存在了)。在此种情况下,社会难有新价值取向的变革,而只能
长期在原有的文化意义限度内波动(斯宾格勒意义的“没落”)。韦伯甘
冒“陷入价值判断”的风险来谈及这一问题,似乎力图要从反面印证其文
化取向的社会动力学之意义,并为后来者留下一面可用来对照的镜子。
参考文献( 犚犲犳犲狉犲狀犮犲狊 )
艾森斯塔德,什穆埃尔·诺亚 .2012. 大革命与现代文明[ 犕 ] . 刘圣中,译 . 上海人民出版
社 .
伯尔曼,哈罗德 .1993. 法律与革命[ 犕 ] . 贺卫方,等,译 .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崔大华 .2001. 儒学引论[ 犕 ] . 北京:人民出版社 .
道森,克里斯托弗 .1989. 宗教与西 方 文 化 的 兴 起[ 犕 ] . 长 川 某,译 . 成 都:四 川 人 民 出 版
社 .
冯友兰 .2005. 中国哲学简史[ 犕 ] . 赵复三,译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哈耶克,弗里德里希·奥克斯特·冯 .2000犪. 致命的自负[ 犕 ] . 冯克利、胡晋华,等,译 . 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哈耶克,弗里德里希·奥克斯 特 · 冯 .2000犫. 法 律、立 法 与 自 由[ 犕 ] . 邓 正 来,等,译 . 北
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哈耶克,弗里德里希·奥克斯特· 冯 .2012. 科 学 的 反 革 命:理 性 滥 用 之 研 究[ 犕 ] . 冯 克
利,译 . 南京:译林出版社 .
赫勒,阿格尼丝 .2005. 现代性理论[ 犕 ] . 李瑞华,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 .
黑格尔 .1981.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犕 ] . 贺麟、王太庆,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 .
肯尼迪,保罗 .1989. 大国的兴衰[ 犕 ] . 蒋葆英,等,译 .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赖肯,利兰 .2011. 入世的清教徒[ 犕 ] . 杨征宇,译 . 北京:群言出版社 .
·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