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社会》2013年第5期
P. 62

马克斯·韦伯:基于社会动力学的思考


                  复次,韦伯认为,这种条件产生的因素就是文化的多元性、社会结
              构的多样性和宽松的社会环境。大家知道,轴心时代文化的创生,是人
              类不同民族在不同文明圈内自主创造的一次伟大的转型。这种转型使
              当时主要文明国家在文化和社会方面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存在的
              飞跃”( 犾犲犪 狆狅犳犫犲犻狀 犵 )(沃格林, 2009 : 69 )。例如,中国由“帝神”宗教崇
              拜逐渐转向世俗伦理(礼俗)的儒家文化,犹太民族由多神崇拜转向一
              神论的启示宗教文化,印度由早期吠陀( 犞犲犱犪 )文化转向佛教文化以及
              受其影响的新婆罗门教(“印度教”)文化,希腊则告别宇宙论神话而转
              向世俗哲学。尽管这些新兴文化的起因各不相同,但正如韦伯以及后
              来的雅斯贝尔斯、沃格林、贝拉等学者所说,它们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
              是它们不可能出自某种一统天下的帝国或大规模的专制体制之内,而
              只能产生于某种文化多样性之中,以及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的条件之下。
              这也是“现代”文化为何只能首先在西方自主产生的原因之一(当然在
              西方,作为多样性的代表,大学等机构曾起到重要作用)。所有这些表
              明,就社会学意义的文化和社会创新而言,尽管人们不可能复制历史条
              件,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但与此相关的本质条件是不可或缺的。真知
              是在“百家争鸣”中产生的,而不是权力精英认定的。
                  再次,除了上述条件外,重大的文化和社会创新还与能否生成“超
              越性”文化价值密切相关。这也是韦伯社会动力学所重点强调的。因
              为只有超越性文化价值的存在,才能构成它与现世秩序之间的基本张
              力,才有变革和拯救的指向和需要。从历史上看,西方的文化超越性和
              张力起初来自基督教以及基督教对世俗社会给予的“恶根性”评价。虽
              然在今天看来它是以一种宗教虚幻的形式来体现的,但其中隐喻的文
              化意义和价值在长期的教化中却早已内化于人民心中。它们后来在现
              实斗争中经过一种去宗教的转换逐渐变成世俗的超越性文化价值。这
              种价值通过相关精英的行动带动了西方社会方方面面的制度建构,直
              至此种张力逐渐弱化和现代文明的形成。韦伯的结论告诉我们,是否
              有价值取向的变化,以及由此造成的张力的强度如何,是观察社会重大
              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论述一下韦伯对精英的看法。韦伯的方法以研究人的行动
              之意义著称。这使得他对社会精英,尤其是对其行动具有指向性意义
              的那些精英给予高度关注。因为在他看来,正是这些人决定着一个社

                                                                     · 5 5 ·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