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22
社会建设之我见:趋势、挑战与契机
会结构、群体边界和内聚力以及观念制度都不可避免地发生急剧变化,
这无异将对未来的中国社会发展格局产生长久影响。
我们不妨从比较的角度来解读这一历史过程的意义。在美国以及
南美的大城市中,由于社会群体的空间隔离,造成了贫民窟区域,使得
社会治安、城市发展、社会不平等等一系列问题长期累积,积重难返。
而在我以前任教居住的一个美国小城镇,当地政府/参议会为了避免出
现集中的贫困居住区,要求发展商在建设居住区时提供不同档次的房
屋,使得收入不等的家庭可以在空间上交叉融合,由此避免发展出贫富
悬殊、互为隔离的社区。在其他国家(如韩国),快速的城市化过程造成
了农村人口的无产阶级化并由此形成相应的群体意识,为以后的集体
抗争、社会运动带来了鲜明的特点。从其他国家走过的城市化道路的
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启示是,城市化过程是一个传统群体解体、新
的群体(阶层、阶级)构成并通过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安排而得以固化
的过程。在历史上,传统社会的解体和转变往往经过漫长的自然过程,
但是,在当下中国的现实背景下,这一过程被大大加快了,政府“财政收
益最大化”的利益驱动和其强力推进有可能会造成社会分层的长期固
化,由此产出的大量矛盾无法得以及时吸收消化。如果任其持续地堆
积沉淀,将成为今后长期社会紧张的渊源。
第二,中国城市的管理模式脱胎于计划经济的窠臼,官僚体制的实
质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指令执行机构,其基本特点是制度的刚性。中国
官僚制度的另一特点是长官意志的随意性。这一体制虽然有着执行自
上而下指令的优势以及大刀阔斧地推进落实各种政令的效率,但是,如
今,它很难适应自下而上、多方不一的诉求。在经济发展中,政府面对
的是数目有限、相对集中和目标类似的经济团体(如厂家、商家)。与此
相反,在社会生活中,政府面对的是高度分化多元的民众群体和林林总
总的日常生活需求。官僚体制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有一个相对明确的
高低快慢的考核衡量标准,如 犌犇犘 指标等,但社会发展则无法用某一
个甚至几个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判断。经济发展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共
识,有着他人的成功模式可以借鉴,中国经济起飞的“后发优势”通过政
府主导的资源动员和推动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但社会发展有着多重
目标、受当地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条件的约束,在这方面,难以复制他
人成功经验。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分化、日常生活
· 1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