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5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215

社会· 2013 · 3

              外工人自发的力量来充权。从这个意义上说,以资本为轴心和以单位
              为轴心的两种国家与工人阶级结构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再是一
              个自足的、可以自我维持的体系,相反,要使其保持稳定和秩序,就需要
              国家—法制—工人阶级与国家—组织—工人阶级的 辅助结 构 予 以支
              撑,从权利的角度来看,前者侧重对工人一般公民权的保护,后者则侧
              重工业公民权的取得和维持。

                  一、国家—单位—工人阶级:准全能主义结构及其影响

                  (一)准全能主义结构的本质:单位体制与社会契约关系
                       的两端
                 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在本质上是接近纯粹政治化的,裴敏新( 犘犲犻 ,
             2006 : 1 , 18 )将其称之为“准全能主义”( 狌犪狊犻狋狅狋犪犾犻狋犪狉犻犪狀 )的国家。一
                                                 狇
              方面,由于具有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能够在事实上全面占有生产资
              料,使得国家不仅能够控制资源和机会,而且得以对社会的方方面面进
              行渗透、控制和监管( 犠犪犾犱犲狉 , 1995犫 : 8 ; 犢犲犺 , 1997 );另一方面,在劳工
              事务层面,国家得以在工人运动可能产生有效力量之前能够有意识地、
              系统地对工业关系实行干预,建立起了一种全能型的结构。 5 这是一个
              国家运用政治权力通过单位轴心实施全面覆盖的过程, 6 国家的主动
              性、先发性和工人的被动性、后发性同时出现,并形成了国家对工人的
              “庇护关系”以及工人对国家、单位的“依附”化。魏昂德( 犠犪犾犱犲狉 , 1986 :
             13-22 , 97 )在经典的“新传统主义”理论中将之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即工人在经济、社会上依附于企业;在政治上依附于工厂的党政领导;
              在个人关系上依附于车间的直接领导。李路路( 2002 )甚至进一步指
              出,工人对工作场所的全面依附实际上乃是工人个人对国家的依附。
                  “庇护”、“依附”的单位体制在纵向上表现为国家与工人阶级施恩、
              回报的互惠关系网络。很多学者( 犠犺犻狋犲 , 1996 ; 犆犺犲狀 , 2000 ; 犉狉犻犲犱犿犪狀

             5. 陈峰( 2009 )认为,作为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产物,西方国家的工人运动一般是在国家尚未有
              意识地和系统地干预工业关系、形成有效劳动体制之前就出现了。中国的情况基本相反,它
              具有一个预先存在的、能够有效控制工人组织行为和动员方式的劳动体制,使得国家在向市
              场转型的过程中,能够处于有利位置,并通过对这一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进一步提升了国家吸
              收劳动冲突的能力。
             6. 路风( 1989 , 1993 )将“整个社会的运转不得不依靠单位组织形式的结构”定义为“单位体制”。

              · 2 0 8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