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4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214

国企改制过程中的国家与工人阶级:结构变迁及其文献述评


              联系纽带,或者没有及时弥补和修正结构的缺口与错误,那么,可能的结
              果是市场力量的毫无控制,并最终导致社会问题的恶化。
                  虽然“国家变量”对工人阶级的形成路径、形成模式以及对工人运动
                                                         ,
              策略的影响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 犣狅犾犫犲狉 犵 1986 ; 犓犪狋狕狀犲犾狊狅狀犪狀犱
                    ,
             犣狅犾犫犲狉 犵1985 ; 犔犻 狆 狊犲狋 , 1983 ; 犔狅狉狑犻狀 , 1958 ;陈峰, 2009 ;李静君, 2006 ;刘建
              洲, 2006 ),然而,笔者注意到,有关国家与工人阶级问题的研究实际上不
              限于此。尤其从中国内地的实践来看,无论是对改制前还是改制后的国
              有企业而言,“国家变量”都只是国家与工人阶级结构的一部分,并且也
              是通过结构的变迁才能对工人产生影响的;同时,国家与工人阶级之间
              的关系也唯有在这种结构化的背景中才能得以清晰地显现。具体来说,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与工人阶级关系,呈现为一种国家运用直接全面
              覆盖的政治权力,以单位为轴心展开的准全能主义的国家—单位—工人
              阶级结构;而国企改制以来,国家政治权力逐渐呈现碎片化的威权趋势,
              国家与工人阶级关系的轴心转变为资本,其关系围绕着资本展开而逐渐
              形成为一种碎片化威权主义的国家—资本—工人阶级结构。
                  从国有企业逐渐进入市场的过程来看,市场化本身的力量,以及以
              发展为导向的政治权力同资本的结盟,使得资本成为国家与工人阶级
              关系的轴心,并形成了对工人的严重剥夺。值得注意的是,其剥夺并非
              只体现在经济层面,还涉及其基本权利甚至是他们对“公道”、“道义”
              ( 犆犺犲狀 , 2000 )等价值诉求权利的层面。笔者认为,这才是更值得我们
              关注的,因为,如果说前者是他们即将或已经逐渐得到的权利,而后者
              是他们可能永远失去、或必须以组织化的力量才能争取的权利。从国
              有企业逐渐退出社会的过程来看,全面覆盖的政治权力体系伴随着单
              位体制的变革逐渐解体,国有企业经历了“社会职能移交和辅业剥离”
              (罗昌平等, 2009 ),这同时也意味着国有企业全面解除了原来对职工所
              承担的社会责任,于是,从国家经由企业直到工人个体的这条纽带逐渐
              成了一种纯粹经济性的联系。而在工人方面,则形成了“两种劳工力量
              和两种劳工运动” 4 的现象。由此说来,“工业公民权”(陈峰, 2011 )的
              维护不但需要以全国总工会为代表的体制内工会的力量,还需要体制


             4. 参见:杜珂 .2011. 学 者 建 言 中 国 逐 步 实 现 劳 资 自 治 [ 犗犔 ] . 财 新 网 .2011 年 6 月 21 日 .
             犺狋狋 狆 :// 犮犺犻狀犪.犮犪犻狓犻狀.犮狅狀 / 2011-06-21 / 100271691.犺狋犿犾.

                                                                    · 2 0 7 ·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