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党政研究》2024年么6期
P. 19
德、福州等地,在五个岗位上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此时的福建正值我国改革事业发展的重
要机遇期,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在任期间,习近平准确抓住历史机遇,坚持用改
革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亲自领导和推动了福建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
〔 17〕
了一系列极具前瞻性、开创性、战略性的实践探索,获得了诸多宝贵的方法经验。习近平
在福建时期的改革工作为福建的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此过程中,他关于改
革的科学方法也逐渐形成和确立。
(一)强调问题导向和战略思维,因地制宜地抓改革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只有始终坚持问题导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改革的正确方法。福建时期,习近平的改革工作主动聚焦各
地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因地制宜地解决制约当地发展的重大难题。在宁德,习近平聚焦闽
东的贫困和经济发展问题,提出了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
益”的指导思想,他针对实际情况,强调闽东要在对外开放上打造自身特色和优势。在农
业上,要立足于传统农业优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工业上,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要
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同时,闽东的发展改革还需要做好脱贫这一项长期性工作。
习近平抓住了闽东的特点,克服弱点,发挥优势,系统推进了脱贫致富和实施沿海发展战
略的双重任务,使得闽东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成功实现了 “弱鸟先飞”。厦门和福州都
是福建重要的沿海城市,习近平主政两地期间,着眼于更好地实现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地
位,突出城市特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工作,提升了两地的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发展质
量。当厦门面临着空间发展瓶颈时,他提出了跨岛发展战略,成功拓大了厦门的经济腹
地、扩展了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当福州的发展动力面临不足之时,他提出了 “ 3820”工
程,有力推动了福州城市转型和发展建设。到任省里后,他又植根于福建 “八山一水一分
田”的客观情况,思考如何激活山与海的潜在力量。为此,他曾多次召开福建省山海协作
协调会,要求 “沿海和山区都要树立全省 ‘一盘棋’的思想” ,通过优势互补,缩小了
〔 18〕
省内发展差距,实现了共同发展。除此之外,在福建履职期间,面对着国企发展的困境,
习近平还推动以马尾造船厂为代表的国企进行规范化股份制改革,为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
制度,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了激发县域经济的活力,他还 “六年七下晋江”,研究借鉴
晋江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及时总结并推广 “晋江经验”,促进了福建市场经济实
现了跨越式发展。
(二)坚持党的建设,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把握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恩格斯曾说过社会主义社会是 “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但社会主义改革并不是
〔 19〕
任意的,而是要以正确的改革思想为指引,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 自改革开放以
〔 20〕
来,中国共产党就始终注重把握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为改革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习近
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 。这一思想在其
〔 21〕
地方任职期间体现明显。首先,习近平强调要强化党在改革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在福建时
期,他就说过,“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
障” 。在宁德,他驳斥了改革开放必然带来腐败的论断,强调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
〔 22〕
史使命,共产党员要能够经受住改革开放的考验。为此,在布置 1989 年总体工作之时,
他确定了加强党的建设、坚决惩治腐败、促进改革开放的方针。1989 年 1 月,习近平又
在宁德地委工作会议上提出肃清干部违法乱纪占地建房等三类腐败现象。改革开放之初,
农村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凝聚力逐渐减弱,为了确保宁德地区农村改革顺利进
行,尽快完成脱贫任务,习近平指出农村党组织就是凝聚性的力量,农村改革越深化,党
组织的核心地位就越要强化。其次,习近平还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认为文
8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