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党政研究》2024年么6期
P. 18
化。在习近平的号召下,正定大力开展了 “效率月”活动,简化各单位办事事项、流程,
无效和多余的会议、文件、简报得到有效压缩,极大净化了正定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和领
导作风。同时,他还认为领导者要做好改革工作,首先要注重深入基层与调查研究,这样
方能做到精准施策和大胆创新;其次,各级领导干部要破除旧思维和旧观念,转变领导方
式,还要积极成为各方面改革的 “保护伞”。
(三)确定经济体制改革为改革的重点
在改革大局的总体结构中,经济基础的改革往往是根本性、决定性的,同样这也是改
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要务。同理,为了更快地实现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
上来,改变正定 “高产穷县”的落后面貌,习近平强调必须解放思想,发展经济,而核
心在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第一,他完成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受到南方推行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的影响,习近平及时汲取经验,并主张在正定搞起了 “先行试点,逐步推开”
的 “大包干”,调整了生产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获得了不错的效果。第二,他确立
了正定经济发展的未来道路。1984 年 11 月 29 日,在总结县直机关学习 《中共中央关于
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会议上,习近平提出 “深化改革要在思想上 ‘五破五立’” ,先
〔 11〕
从思想认识上破除了在企业权限、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社会主义本质、人才使用方式等方
面的错误观念,树立起了正确的理念。对于正定的发展模式,习近平经过长期调研和深思
熟虑后,确定为 “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打入石市、挤进京津、咬住晋蒙、冲向全
国” 。就正定的发展具体该 “走什么路”的问题,习近平因地制宜地提出 “走 ‘半城
〔 12〕
郊型’经济的发展路子” 。第三,他有序推进了农业和企业改革。在农业发展方面,在
〔 13〕
其带领下,农民摆脱了思想束缚,发展起了多种经营,正确处理好了农业生产与市场需
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关系,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企业改革方面,习近平倡导
“抓好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综合改革” ,简政放权,实行 “一包三改”,搞好试点,
〔 14〕
抓好典型,促进企业的内部改革,极大地增添了正定企业的活力和自主性。经过改革,正
定逐渐建立起了合理、平衡发展的经济结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提升。
(四)明确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和关键推动力
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依靠群众也是搞
好改革的基本方法。在正定,习近平强调改革的方法就是要充分走群众路线,相信和依靠
群众,发挥 “改革戏必须大家唱” 的作用。一是团结群众,让改革更多惠及民生。他入
〔 15〕
户座谈、走访调研,广泛征集群众意见,成功带领正定人民率先在河北省实行大包干,极
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习近平将百姓的事当作大事,放在心里。例如,当得知每年高
达 7600 万斤的粮食征购任务导致群众吃不饱时,他主动向上级反映情况,最终让全县的
粮食征购任务减少 2800 万斤,减轻了正定农民的负担。除了减征购之外,对于群众关心
关注的 “小事”,他也没有忽视。例如,在任期间,他坚持推行试点改造连茅圈、解决群
众卖奶难卖菜难、提议修缮小学校舍等。二是重视人才对改革的支撑作用。习近平在任期
间,当时的正定正面临人才短缺问题,并已严重阻碍正定的发展和振兴,因而招贤纳士成
为了关键任务。为此,习近平提出树立正确人才观,“念好人才经,开拓翻番路” 。在
〔 16〕
他的牵头下,正定县制定了 《树立新时期的用人观点,广招贤才的九条措施》,成立专家
顾问团,广泛吸纳了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人才和改革之士,为正定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
础。
二、福建时期:改革方法的不断成熟
1985 年 6 月至 2002 年 10 月,在长达 17 年多的时间里,习近平先后历练于厦门、宁
7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