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党政研究》2024年第1期
P. 35

一、理论定义及文献梳理
                  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的关系、层次结构以及如何互动,需
             要仔细梳理两组定义和两组比较。
                  (一)意识形态和文化
                  1. 意识形态的定义
                  意识形态一直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最难以定义和充满争议的概念之一,其复杂性主要
             体现在矛盾性上。首先,意识形态充满 “现实与虚幻”之争。一般认为, “意识形态”
             ( ideology)一词是 18 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特拉西首先提出的,他主张人的思想要独立于宗
             教神学,被视为非科学的 “感觉主义”。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也将意识形态定义
                                                       〔 2〕
             为一种 “世俗宗教”。 而曼海姆在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则兼顾了意识形态的两面性,
                                    〔 3〕
             既承认其通过 “遮盖现实的某些方面”实现激励、团结群体的类乌托邦特性,也承认其
             具有 “把利益与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现实利益性。 可见 “现实与虚幻”之争,实为对意
                                                                  〔 4〕
             识形态的目的和方式的不同辨析。
                  其次,意识形态存在 “批判与肯定”之辩。马克思将意识形态锚定于 “经济基础 -
             上层建筑”的结构中,从阶级 “利益争夺”的角度批判了意识形态的统治阶级工具性。
                                                                                                          〔 5〕
             《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揭穿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异化劳动中颠倒事实的辩护本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把哲学、道德、宗教等皆纳入意识形态 “工具箱”,将其定义为 “代
             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 。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恰从
                                                                  〔 6〕
             反面印证了意识形态具有影响统治的力量,也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性出场提供了
             思想前提和理论铺垫。 恩格斯在承继马克思衣钵的基础上,进而发掘了意识形态的实践
                                    〔 7〕
             功能性,定义为与统治阶级物质力量相匹配的 “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列宁
                                                                                                  〔 8〕
             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将社会主义 “科学的意识形态”区别于资产阶级为遮掩剥削根
             源而制造的虚假意识形态,强调了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体系指导革命运动的正面价值。可见,
             意识形态的 “否定与肯定”之辩是对其阶级理论绝对性与现实功能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最后,意识形态还充满 “过去与未来”之惑。西方学者将意识形态看作一种文字构
             建,通过对未来更美好的承诺,形成 “一套连贯且成系统的信念”。 国内马克思主义学者
                                                                                    〔 9〕
             多从现实政治功能主义角度着手,阐发出意识形态的现实评估性、行动指向性与结果进程
             性。 学者胡惠林从解释同一世界的不同结论与建构出发,兼述了意识形态的历史功能性
                 〔 10〕
             和时空地域性。 综上,本文对意识形态的定义是:意识形态是一系列关联人、社会与国
                             〔 11〕
             家的思想体系,它围绕着权力的存续发展而服务,具有解释权力的存在 (历史正当性)、
             维持权力的实在 (现实合法性)和构建权力的应在 (未来的发展空间)的功能。
                  2. 文化的定义
                  文化一词同样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其含义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学界倾向以分类
             的方式找到文化的理论边界。广义的文化把人类的一切创造纳入文化定义。人类学家爱德
             华·泰勒认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
             其他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认为使自己适应环境和改善生活方式的
             努力的总成果。” 狭义的文化则指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反映和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的社
                               〔 12〕
             会互动。每一种文化都离不开三个空间层次: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
             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的生存和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医疗卫生和现代技术等;制
             度文化也称为社会文化,主要是为了调和人的利益纷争,维持集体生活,包括道德伦理、
             社会规范、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精神文化表现为人与自我的关系,是为了克服自我的
             情感、心理和认知上的困难、挫折与局限,包括宗教、信仰、艺术等。 本文对文化的界
                                                                                        〔 13〕
             定将沿用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探求文化的空间结构和层次互动。
                  3. 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异同
                  首先,内容指涉上有重叠。文化比意识形态的含义更广阔,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和精神
             文化与意识形态高度重合。因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文化包含意识形态。但是,文化内
                                                                                                       3 ·  ·
                                                                                                      3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