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党政研究》2024年第1期
P. 31
疑问,马克思主义秉持的是人民价值主体论。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旧唯物主义的研究
对象是停留在客体或直观形式上的 “物”,唯心主义的研究对象是抽象的人和人的思维。
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不仅如
此,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最终归宿也是为了实现人的真正解放,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区
别于其他理论的突出特征,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主体。首先,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主
体。唯物史观认为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整个人类历史是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创
造和推动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其次,人民群众也是价值
〔 38〕
享受主体。《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
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这
〔 39〕
表明共产主义运动的受益者是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再次,人民群众还是价
值评价主体。价值评价的结果虽然总是与主体自身的评价尺度相关,但是能够作为根本评
价尺度的只有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否满足人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要是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因此,要 “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
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
〔 40〕
“对党忠诚归根到底是忠于人民、不负人民” ,这主要是由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
〔 41〕
根本一致性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忠于党、忠于人民,伟大建党精
神中也包含了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内涵,之所以把忠诚于党和忠诚于人民联系起
来,根源于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党性是一个政党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党性与人民性能否
统一,关键看这个政党代表了谁的利益。代表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资产阶级政党
把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利益作为执政的首要目的,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本对立,而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忠实代表, “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
益” 。因此,只有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实现党
〔 42〕
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在推进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中彰显
了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坚持党性首先就要做到对党忠诚,忠于党和人民的伟大事
业,坚持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自觉遵
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增强自身党性修养。坚持人民性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
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有坚
〔 43〕
持党性,人民性才能得到保障和更好彰显,也只有坚持人民性,党性才能更加坚定。
(二)从价值目标视角看,对党忠诚旨在永葆党的政治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突出特点是政治上的先进性,党员对党忠诚是保证党的政治先进性
的前提,只有党员忠诚才能建设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
坚强领导核心和政治保证。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具有政治先进性是因为 “马克思主义政
党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如果马克思主义政
党政治上的先进性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无从谈起” 。政治理想指的是一个政
〔 44〕
党的政治愿景、政治信仰和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
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忠诚就是要做到理想信念坚定,把共产主义的实现作为一个
历史过程来把握,共产主义并非遥远的彼岸世界,而是一种在当下正在进行着的社会运
动。政治追求是政治理想的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政党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为绝大
多数人谋利益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追求,对党忠诚就是要做到坚守党的初心使命,
为不断实现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而竭诚奋斗。政治品质是一个政党通过政治行为和政治作
风表现出来的意志品格和政治素养。中国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就是对党忠诚,对党忠
诚不仅是一种政治认同,还是一种思想认同,同时也是一种情感认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
9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