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党政研究》2023年第5期
P. 26
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心,形成包括各类灾种的法律法规的法律体系,如防震减灾法、防洪
法、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矿山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
治法,国家安全法、国防法、反分裂法、戒严法、反恐怖主义法等,以及部门法规、地方
法规、技术标准等。但是,制定统一的 “紧急状态法”或 “应急管理法”,以及具体的应
急管理条例法规等,尚需进一步研究。
(三)进一步夯实应急处置的行动体系。应急救援行动主要对应应急管理的响应环
节,是对突发事件采取应急处置的关键阶段,其行动体系主要通过应急救援方案来规划。
它通常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应急救援行动基本信息和条件,包括灾害 (事故)特征、受
灾区域和面积、受灾人口及其严重程度、可能持续时间,以及应急救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
环境环境、救援行动路线图、应急救援基础设备设施和特殊装备、保障救援行动的物资条
件等。二是应急救援行动各类能力主体,包括决策领导、现场指挥人员、施救人员、救援
专家、技术人员、医护人员、司乘人员、后勤保障人员、救援合作者与协作者、志愿者
等,以及这些人员的角色位置。三是承担相应职责的应急救援行动机构,包括应急指挥机
构 (指挥部)、综合办公室、专家咨询小组、救援小组、技术服务小组、交通运输小组、
物资供应小组、信息舆情小组、医疗救护小组、避险疏散小组、秩序维护小组、灾后评估
小组、善后救济小组、重建规划小组等。
(四)培育并运用应急管理的科教基础。这里包括应急科学技术支撑体系和教育培训
支撑体系两大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现代化应急科技研发是支撑应急管理能力和
高效应急救援的利器。它既包括基础的安全原理和应急理论 (如致灾因素和致灾机理),
也包括应用科学技术 (如风险评估技术与灾害预警技术);它既包括传统科学技术 (如常
用的机电、通信、计算机等工程技术),也包括新兴科学技术 (如信息化技术、AI 智能技
术、智慧应急装备技术等)。另一方面,应急科技研发、应急专利的发明和创造,都离不
开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从教育方式来看,应急管理专业教育分为高等教育、中等教
育、职业教育、在岗培训等;从学历层次看,分为博士 (学术型与应用型)、硕士 (当今
中国逐步以专业应用型为主)、本科 (应用为主)、专科 (实操为主)、中专和职高 (实操
为主);从正规化与否来看,分为学校学历专业教育、在岗职业教育、全民应急科普、特
定人群应急演练等;从应急学科专业来看,大体可分为应急自然科学、应急社会科学、应
急工程技术科学、应急系统科学等,具体可细分为灾害学、应急系统科学、应急技术与管
理、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抢险救援技术、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消防技术与工程、应急
医学,以及应急管理 (科学)、应急决策与指挥、应急经济与产业经济、应急物资与供应
(物流)、应急法学、应急社会学、应急社会工作、应急心理学、应急文化与教育、应急
传播与舆情等学科专业。目前,国家既要大力鼓励研发新兴应急技术,也要大力培养高级
专门人才,应对高风险社会 1000 万应急人才的巨大缺口。
(五)始终植根于强劲的民族文化心理。这里包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应急社会心
理,也可以合称为应急文化心理。中国传统治理文化以儒家仁政、德治为基础,讲求仁义
礼智信的约束机制,形成自上而下的集权治理模式,并且体现家国同构、等级伦常,这是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不同于欧美自由体系应急管理模式的文化根基。在现代中国治理架构
中,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坚持并形成党的领导、民主集中,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党政
同责、一岗双责等本土文化特色。中国特色应急管理的社会心态,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心
理总体状态,体现团结凝聚、和谐包容,自强不息、文明进步,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爱
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民族精神风貌,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
韧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但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群体的社会心理
4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