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党政研究》2023年第4期
P. 44
开、开放政府数据等,有待在未来研究中纳入更多条件变量进行组态识别。其二,考虑到
数据的权威性与可得性,本研究在时序维度上仅针对 2019、2020 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研
究,有待进一步纳入时间跨度更广的数据进行深入对比。其三,本研究参考 fsQCA 方法的
比较优势进行研究方法的选定,但该方法在案例解释维度仍具有一定局限,有待结合聚类
研究、偏差分析等分类研究方法进一步检验组态构型结果的价值性。
〔参考文献〕
〔 1〕刘银喜,赵淼. 公共价值创造:数字政府治理研究新视角———理论框架与路径选择 〔 J〕 . 电子政
务,2022,( 2) .
〔 2〕〔 47〕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 中国数字政府发展研究报告 ( 2021)〔 R〕 . 北京:清华大学数
据治理研究中心,2021.
〔 3〕范梓腾. 数字政府建设的议题界定:时空演进与影响因素———基于省级党委机关报的大数据分析
〔 J〕 . 中国行政管理,2021,( 1) .
〔 4〕孟庆国,崔萌. 数字政府治理的伦理探寻———基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视角 〔 J〕 . 中国行政管理,
2020,( 6) .
〔 5〕祁志伟. 数字政府建设的价值意蕴、治理机制与发展理路 〔 J〕 . 理论月刊,2021,( 10) .
〔 6〕Luna - Reyes L F,Gil - Garcia J R. Digital government transformation and internet portals: The co - evo
lution of technology,organizations,and institutions 〔 J〕 .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4,31
( 4) .
〔 7〕Gil - Garcia J R,Flores - Zúiga M ?. Toward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digital government suc
cess:Integrating implementation and adoption factors 〔 J〕 .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20,37
( 4) .
〔 8〕刘祺. 当代中国数字政府建设的梗阻问题与整体协同策略 〔 J〕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
学版),2020,( 3) .
〔 9〕李锋,马亮. 领导重视与数字政府回应力———基于双重差分与合成控制法的实证分析 〔 J〕 . 公共管
理评论,2021,( 1) .
〔 10〕李鹏,杨国栋. 数字政府服务创新的影响因素与实现策略 〔 J〕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
( 6) .
〔 11〕阮霁阳. 数字政府建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 127 份政策文件的大数据分析 〔 J〕 . 西南民族大学
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 4) .
〔 12〕Crook T R,Ketchen Jr D J,Combs J G,et al. Strategic resources and performance: a meta ! analysis
〔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 ( 11) .
〔 13〕王学军,陈友倩. 数字政府治理绩效生成路径:公共价值视角下的定性比较分析 〔 J〕 . 电子政务,
2021,( 8) .
〔 14〕杨春华. 资源概念界定与资源基础理论述评 〔 J〕 . 科技管理研究,2008,( 8) .
〔 15〕Hitt M A,Xu K,Carnes C M. Resource based theory in operations management research 〔 J〕 .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6,100 ( 41) .
〔 16〕Wernerfelt B. A resource ! based view of the firm 〔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 ( 2) .
〔 17〕Grant R M. The resource ! 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 J〕 .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1,33 ( 3) .
〔 18〕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 J〕 .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
( 1) .
2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