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党政研究》2023年第1期
P. 14

以来党的历史与现实地位的点睛之笔。“关键”二字重若千钧,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
             征程,牢牢把握党的领导这一 “关键”,持续研究党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逻
             辑、意义与路径,从历史演进中汲取养分,于中西比较中坚定信心,在路径探索中把握优
             势,为走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 “赶考”之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建设夯实基础、凝聚力量。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的逻辑分析
                  “晚发外源性”特质决定了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孤立历史事实,而
             是处在一个与社会变革相交融的总体历史演进当中,贯穿于百年党史,这条道路是在每个
             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探索与不懈追求中走出来的,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
             一步步创造伟大发展成就、实现伟大飞跃中走出来的。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始终
             将党的中心任务统一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在深入理解和实践现代化发展基础上,以伟
             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成为带领人民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力量,生动诠释了中
             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政治自觉与责任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
             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
             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
                                                        〔 4〕
                  (一)出场逻辑: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关键在党。现代化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反映了随科
             技、资本革命而带来的思想、政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变革,呈现从 “传统”过度到
             “现代”的发展转换过程。聚焦中国的现代化,受制于西方列强的肆意践踏,经受 “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下资本主义市场冲击,并身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三座大山”的夹缝中艰难成长。面对 “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中国现代
                                                                                             〔 5〕
             化创造性探索的关键逻辑基点肇始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为目标,
             党带领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理论相联系并运用于革命与建设,推动中国社会焕然一
             新,改变了以往 “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奠定了
             根本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革命与现代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实现了有机融合即
             ‘革命的现代性’”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客观实际问题着手,
                                〔 6〕
             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命题,赋予中国现代化以崭新含义,领导中国革命在现
             代性语境下开展了以完成政治解放、民族独立为核心任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奋力探
             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在 《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同志阐述 “建设
             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的目标意涵、提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
                                                 〔 7〕
             段论思想,初步勾勒出中国现代化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体框架。在毛泽东思想
             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坚持 “两个结合”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伟大胜利,极大地扫清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障碍,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获取现代性身份提
             供了内在的理论支撑和动力源泉,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设了基本合法性条件和
                                                〔 8〕
             政治统一前提,使中国社会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构建。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产业形态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
             础之上,面对解放后新中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现代化结构体系极不平衡的大背景,毛泽
             东同志在研读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首次提出 “四个现代化”,即 “建设社会主义,原
             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反映出
                                                                                                〔 9〕
             建国初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指明了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航向、新目标,也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思想和理论基础。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
             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开启现代化国家建设实践新的伟大征途,
             第一个 “五年计划”的制定与推进、“三大改造”的提出与开展,推动中华民族完成了最
                  2 ·  ·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