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党政研究》2023年第1期
P. 9
基层将国家意志传递到社会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成败。其二是活力与秩序之间的关系。从
社会的角度看,基层政权距离民众最近。基层社会的主体是民众。民众是财富的创造者,
也是国家的支撑者。国家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
缴纳费用———捐税” 。如果民众没有活力,不能创造财富,国家也难以存续。在社会创
〔 16〕
造财富的过程中,势必产生社会分化,产生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冲突。为此,需要相应的
治理,将社会矛盾和冲突控制在一定的秩序范围以内。基层治理两大基本问题是中国的国
家与社会关系在治理过程中内生的。它们存在于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整个进程,并居于基
础性地位。基层治理虽然是基层层面的治理,却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集中反映。
基层治理基本问题在中央集权国家形成时便已存在。秦始皇建立的秦王朝很快崩溃。
后人对此加以总结,得出的结论是 “天下之患在于土崩”。
“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一也。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
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墨、曾子之贤,陶
朱、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
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是之谓土崩。故曰天下
之患在于土崩。”(《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土崩”便是 “基层社会”的崩溃和反叛,其结果是导致整个国家政治大厦的坍塌。
其深刻根源在于国家政权性质,同时也与上下纵向国家结构形式相关。“民”与 “主”是
国家政权关系,“上”与 “下”是国家结构关系,“俗已乱而政不”则是因为以上关系
不顺,各种矛盾不断激发而得不到有效治理,最后造成动摇上层建筑的 “土崩”。它们都
属于基层治理两大基本问题的范畴。王朝国家性质和结构不变,这两大基本问题就会存
在。“百代皆行秦政制。”只要在 “秦政制”的框架下,基层治理的基本问题便会长期延
续。“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成为后人反复论及的经典议题。
只是当时没有专门的学科性研究罢了。
随着近代以来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国基层治理的基本问题进入学者的视野,并在研究
中形成一些经典议题。这些议题以学术概念的方式加以表达。
费孝通等中国第一代社会学家最早提出将社会科学中国化的主张,并试图用现代社会
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基层治理的基本问题,取得了突出进展,建构了一系列由核心概念构成
的经典议题。如传统中国基层治理的 “悬浮政权”“无为政治”“双轨政治”“长老统治”
“礼治秩序”等。这些概念都是对传统中国基层治理基本问题的解答。在费孝通先生看
来,中国的基层治理表现为两条轨道,一是自上而下的轨道,一是自下而上的轨道。“中
央所派遣的官员到知县为止,不再下去了。自上而下的单轨只筑到县衙门就停了,并不到
每家人家大门前或大门之内的。” “在皇帝与老百姓中间,隔着很长的一套官僚机构,
〔 17〕
老百姓伏在地上,皇帝位高比天,于是 ‘天高皇帝远’。” 为什么中央官员直到知县为
〔 18〕
止,重要原因是,“在乡土性的地方自足的经济时代,这超于地方性的权力没有积极加以
动用的需要”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 “双轨政治”是基层治理基本问题中的上下结构
〔 19〕
问题,“无为政治”是基层活力和秩序问题。国家权力对社会干预过多,民众负担过重必
然会失去活力和秩序紊乱。费孝通先生等一批社会科学家生活在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变时
代,对中国的传统基层治理有过非常精到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经典议题。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国家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仍然由中
央、地方和基层所构成。由国家结构形式所决定的基层仍然在国家治理中具有基础性地
位。基层治理的基本问题以新的形式加以表现出来。毛泽东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便注意到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