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 - 《党政研究》2022年第3期
P. 84
会性质下工人阶级力量薄弱,军阀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难以通过常规途
径撼动,这一认识,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拉开了 “国民革命”的序幕。国共合作后
期,国民党右派势力滋长,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右派集团,加速革命阵营的分裂,此时党内
“右倾机会主义思想”盛行,没有重视党对武装力量的把握,最终在国共合作的破裂与
“大革命”失败中,付出沉痛代价。八七会议后,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暴动的方针,南
昌起义与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重心逐步向农村转移,逐渐成熟为 “农村包围城
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新的革命战略和方针挽救了党,也挽救了中国革命事业。中
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并非一帆风顺,随着革命的深入,在共产国际错误指导因素的催化
下,中国共产党内的 “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又逐渐发展,王明、博古路线的执行,使党
和红军在第五次反 “围剿”中遭受惨痛失败,造成严重的损失。直到 1935 年,遵义会议
召开,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有了正确的领导核
心,开始真正意义上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曲折而艰险,经历多次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
党在不断吸取经验、教训中,深入认识、分析中国国情和革命情况,完善自身的纲领和理
论,这是 “自我革命”精神的生动实践,加快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推动着中国共产党
的成熟。
(二)“自我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
实践是一切真理认识的来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淬炼、成长,也在建设实
践中提高自身认识水平。列宁曾经指出:“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
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它就不能不反映出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
化。” 民主革命时期,在封建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绞杀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武装
〔 23〕
力量的重要性,并开拓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毛泽东面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变化,曾经精要分析:“共产国际的解
散,不是为了削弱各国共产党,而是为了加强各国共产党,使各国共产党更加民族化,更
加适应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 。延安时期,为了使中国共产党更加民族化,广泛开展
〔 24〕
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整党、整风运动,提升了党的理论水准,并提出 “惩
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表示 “我们自整风以来就是治病救人的” 。以毛泽东同志
〔 25〕
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在关
于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等方面做出重大原创性的理论
贡献,其中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指导并推动
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相继完成三大改造,把一穷二白的中国,建成工
业体系完备的社会主义大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和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高度评价
了毛泽东思想,并中肯、客观地分析了党在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挫折、失误,为在新形势下
的建设与发展方针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1982 年,面对新的国际、国内情况,
针对党的战斗力和领导力建设,邓小平在 《党在组织路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中
提出:“我们一定要搞好这次整党,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
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 。在改革开放实践中,
〔 26〕
既强调释放开放活力,也不松懈党的建设工作,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抵制 “左”的思
想抬头和 “自由化”思潮泛滥,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一系列
涉及中国改革和发展问题的思考论述,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 “自我革命”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抒写新
的实践篇章,既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不断创新,
2 ·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