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党政研究》2022年第3期
P. 83

法”“纲常”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意义,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进步的。宋儒在应
             对佛、老文化的泛滥扩张,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的情况下,不断以包容的心态,吸收外
             来文化精髓,在儒家的 “本源”说和 “心性”学方面发展完善,并倡导 “格物致知”的
             思辨求知方法。明清以降,世界格局呈现 “西升东降”的变化,中国封建社会的活力逐
             步减弱。清早期,开始有对理学僵化趋势的反思,注重 “考据”,反对 “空洞”的学风。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中国的知识分子提倡 “睁眼看世界”,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到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人民在救亡图存的逐步探索过程中,选择了马
             克思主义。这一选择,是既往道路探索的经验所致,也有着中华文明 “与时俱进”的历
             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三)“克己自省”的 “理想”道德要求
                  哲学家楼宇烈在思考中国文化精神时曾经评价:“中国文化本质强调的是一种由内而
             外的审视,不是由外力去施加让你去服从……这需要不断审视自我,让自我更加完善,实
             现自我超越……中国文化精神本质关乎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就和一些亚洲国家的精神
             相区别。” 中华文化尊崇实现 “圣人”的理想人格和 “大同”的理想世界,关于理想道
                       〔 19〕
             德和理想实践的达到,是应然而非必然,所以在中华文化的 “工夫论”中,讲究通过
             “工夫”修养来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进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实现境界的提升。
                  《论语·学而》中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自省,成为治学过程中重要的参
                                                                      〔 20〕
             照方式,在 《论语·卫灵公》中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阐明君子人格的人,
                                                                                    〔 21〕
             应该在自身修养方面多下功夫,这即 “克己”的内涵之一。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将
             “自省”“克己”的文化本质作为遵循,因此在与外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开
             放的心态。《周易·象辞》中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宋代理学家刘子曾将 “不远
             复”作为寄语赠予学生朱熹,朱熹在学术上也践行着这一理念,他在 《答胡寄随》中,
             曾经反思自己对 《四书》的理解:“熹于论孟大学中庸,一生用功,粗有成说。然近日读
             之,一二大节目处,犹有谬误,不住修削,有时随手又觉病生。以此观之,此岂易事。若
             只恃一时聪明才气,略看一过,便谓事了,岂不轻脱自误之甚耶。” 中国知识分子后如王
                                                                                    〔 22〕
             阳明、王夫之、曾国藩等人,都不同程度和以不同方式在 “自省”的工夫上,有所着墨。
             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的知识分子敏锐意识到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在阻碍时代进步方面的
             流弊,对传统文化展开了各个方面的深度反思,这是中华文化精神的表现,也持续推动着
             中华文脉 “守正创新”的历史步伐。
                  综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 “革新” “自省”精神,形成中华民族的理想共识,
             镌刻进民族基因之中,激励着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为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培塑着优良的实践土壤。
                  三、中国共产党 “自我革命”精神的优良传统

                  (一)“自我革命”推动着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在近代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刺激扩张,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得到一定程度发展,这一时期无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逐渐成长起来,面对民族资产阶级
             的革命失败,中国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新的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
             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只有数十人的规模。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
             较,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并不充分,工人运动的经验积累也并不丰富。早期的党员以社会
             先进知识分子为主,对中国普遍国情掌握、了解都有一定局限,故而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
             织工人运动的实践中,以合法罢工来谋得诉求实现,遭受了封建性十足的军阀势力的残酷
             镇压,发生了诸如 “二七惨案”这样的事件。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开始意识到特殊社
                                                                                                       1 ·  ·
                                                                                                      8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