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党政研究》2022年第3期
P. 80
“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闪烁着不朽的光芒,立足 “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有
力揭示了 “异化劳动”下劳动异化、人的异化与自我异化方面的特点,对于无产阶级解
放自身与实现全人类解放在方法上指向了 “革命”路径,并指出了革命在社会历史发展
中的必然性,如恩格斯在 《共产主义原理》中阐释: “革命不能故意地、随心所欲地制
造,革命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完全不以单个政党和整个阶级的意志和领导为转移的
各种情况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是在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到科学阶段的
〔 3〕
重要成果,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时代,没有直接提出 “自我革命”这一命题,
但在其基本学说内容中,已对革命内涵有两个方面的深入思考,第一个是较为显然的 “社
会革命”内容,即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同传统所有制关系实现决裂,实现
自我解放与解放人类的革命道路。第二个是关于 “斗争”。恩格斯在回答所谓三类社会主
义者中指出,对第一类封建和宗法社会的拥护者和第二类现今社会的拥护者 (资产阶级社
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随时都要坚决同他们作斗争。因为他们的活动有利于共产主义者
的敌人,他们所维护的社会正是共产主义者所要推翻的社会。 列宁曾经在 《就我们的组
〔 4〕
织任务给一位同志的信》中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不足提出建议:“如果党中央仍旧被
这样一些老式的地方委员会挡住道而不能做直接的实际工作,那么,无论是正式承认某一
个领导组织,无论是建立正式的中央委员会,都不能使我们的运动真正统一起来,都不能
建立牢固的战斗的党。要使党中央能很好地进行工作,地方委员会应该改造自己,使之成
为专门的更 ‘切合实际的’组织。” 在实际的革命工作中,列宁总结地方委员会原本冗杂
〔 5〕
的机构和会议对革命开展的弊端,建立 “党内报告制”,逐步释放无产阶级革命活动和组
织的活力,这是从实践出发,不断更新党建认识的重要进步。
革命性是无产阶级政权和政党最显著的标志,无产阶级政党是通过革命的形式取得政
权,也通过 “自我革命”精神,应对一系列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实践情况,不断巩固政权。
可以说,“革命”是无产阶级政党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有力武器。
(二)“自我革命”的哲学基础
“自我革命”理论本质上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建构提出的 “行
动指南”。“社会革命”与 “自我革命”共同构成了无产阶级革命观的一对相辅相成的概
念。“自我革命”与 “社会革命”一样,既是在统一的世界观基础上建构的合理方法论,
又是抓住事物发展基本规律前提下形成的科学武器。恩格斯在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
发展》一文中,指出形而上学的局限,“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
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
象。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在早期工人运动中,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
〔 6〕
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从本质上发现资本主义社会规律,把 “人性”和 “人的
理性”作为出发点,标榜至善集体主义 “道德理性”,将现实社会的破产归结于对真理正
义的忽视 ,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淖,让革命 “理想”成为一种空想,革命实践也遭受到了
〔 7〕
重大挫折,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难以有效实践,“自我革命”是关于无产阶级政权和政
党以及马克思主义者主观世界改造的科学理论,这包含三个方面的哲学内容:
1. “自我革命”不能离开实践。恩格斯认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
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因此 “自我革命”首先是基于实践的角度出发,不断满足
〔 8〕
于实践发展的需要,探究自身改造与理论进步,不断适应于当下社会形态与环境的命题。
实事求是的实践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精华,从实际出发,是检验理论正确的重要
标准,推动无产阶级政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同样,实践的效
果,也是认清现实情况,深化理论创新的客观要求。
2. “矛盾”观点下的 “自我革命”认识。矛盾普遍客观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这就
要求在任何时候、任何事物的分析中,都要坚持矛盾分析方法,敢于揭露矛盾、勇于解决
8 ·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