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党政研究》2022年第3期
P. 81
矛盾。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生是基于社会矛盾的存在和激化,无产阶级政党执政也面临
着各方面复杂矛盾的挑战,不认为胜利是一种静止的结果,就必须承认长期斗争的必然
性。清醒认识内部矛盾的存在,一分为二地看待结果,是选择 “自我革命”的依据之一。
3. 唯物辩证法揭示 “自我革命”的规律和逻辑。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
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基础。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
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
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从不崇拜任
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辩证法从不崇拜任何东西,就要求无产
〔 9〕
阶级革命过程,不能盲目崇拜既往胜利经验,不能犯 “教条主义”错误。事物的联系是
普遍存在的,事物的发展是必然的,要从联系的角度,全面具体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为不
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经验积累。
“自我革命”命题的理论建构内容完整丰富、哲学逻辑严密,从三个哲学层面可以看
到 “自我革命”根本上指向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奋斗目标,浸透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
方法论的思想精华,检验着马克思主义路线、方针的正确性。“自我革命”不是一次短暂
的运动,而是应长期坚持的科学方法,是探索真理、实现目标的必然选择。
(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
自 19 世纪中叶开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迄今已历一个半世纪,在这期间,不同民族、
不同政党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中取得了伟大成就,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功绩,但
也存在由于忽视 “自我革命”,使革命事业遭受挫折。早在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列宁
面临当时社会民主党思想异化的情况,就尖锐地指出:“经济派把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同
政治斗争割裂开来,企图使俄国工人阶级局限于经济斗争,而让自由主义反对派去进行政
治斗争,这就是背弃马克思主义。” 列宁在后来的革命活动中,针对党内出现的一系列理
〔 10〕
论和认识偏差,进行了大量的阐述,在 《怎么办》里提到: “‘教条主义、学理主义’、
‘党的僵化 (由于强制束缚思想而必然受到的惩罚)’,———这就是 《工人事业》杂志的那
些捍卫 ‘批评自由’的骑士们所拼命攻击的敌人。” 坚持 “自我革命”的精神,锻造党
〔 11〕
的战斗力,提升党的活力,最终推动了 “十月革命”的成功。奉行伯恩斯坦主义的经济
派,倡导 “民主”“和平”“渐进”的社会主义改革,弱化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意志,忽视
无产阶级运动的政治任务,否认党的领导作用,这种主义也在 “十月革命”胜利后宣告
破产,但是其影响却并没有完全消失。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制度,从一国到多国发展,并与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分庭抗礼的阵
营。1957 年胡乔木在 《伟大的革命宣言》中乐观地表示:“不但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发展
速度远远超过了帝国主义阵营,而且在第一个和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若干最重
要的科学技术领域,已经超过了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可见,当时社会主义的发
〔 12〕
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但是在冷战后,整个无产阶级革命的探索变得十分曲折。
二战后,苏联实力迅速扩张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心力量和 “带头人”,胡乔
木在 50 年代感慨:“苏联是第一个和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具有比较最完
备、最丰富和受过最严格考验的经验。” 而这样一个具有最完备、最丰富和受过严格考验
〔 13〕
的党,却在苏共 “二十大”后,党的建设逐渐弱化。苏共后来甚至提出从 “议会道路”
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引发了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思想混乱。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伴随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这种路线逐渐走向了覆灭。关于苏联解体问题,原因很复杂,但苏
共放弃 “自我革命”,弱化斗争、妥协变质促使其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是个重要因素。实践
证明,弱化革命观念便会丧失斗志,即便一时取得物质上、军事上的强大,仍然会不堪一
击,走向覆灭。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坚持 “自我革命”。
9 ·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