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党政研究》2022年第2期
P. 62
是提出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的论断。从领导方式、领导对象
〔 30〕
层面突出 “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是对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接续阐释,领
导地位体现在党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领导上。三是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论断,从
〔 31〕
社会本质和制度优势的层面阐述党的领导的关键性作用。
(二)党的政治领导与新型国家制度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论断必然涉及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制度之间的关系。国体决
定政体,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而确立了党在国家制
度体系和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新型国家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
制度成果,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制度形态,是党进行治国理政的制度载体。新型国家制
度在制度形态和话语形态层面都经历了一个接续演进的历程,经过局部执政时期的制度探
索和全国执政时期的制度建构,逐渐生成了代表中国这种文明型国家特点的国家制度。在
话语层面则伴随着制度自信的认知与认同,2019 年 9 月 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
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正式提出了 “新型国家制度” 的概念。党的政治领导与新型
〔 32〕
国家制度的内在逻辑,集中体现在党政关系方面。在国家政治运行过程中,除执政党之外
还存在其他政治力量,党的政治领导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到党政关系、党际关系等层面。
而这一论断使用 “最高”来修饰限定,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
党的特殊政治地位。而新型国家制度的建构、改革与完善都是在党领导下完成的,不仅体
现出党领导人民建构和治理国家的特点,而且呈现出党以 “自我革命”精神引导社会革
命的特点。
党的政治领导是新型国家制度的关键基础。新型国家制度的成熟定型,确立并确认了
不同政治力量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讲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党在新型国家制
度中的政治定位直接影响着党政关系的形态、运行及演变,同时党在新型国家制度中形成
了不同形式的政治关系。一般意义上的党政关系是指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从中国政
治实践和政治语境出发,具体包括中国共产党与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监察机
关以及政协机关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党政关系在内涵与外延层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其
中,党的领导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间的关系是党政关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影响和决
定着党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监察机关之间的关系,因此,根本领导制度与根本政治制
度之间的关系是党政关系中的决定性关系。但中国建构出了一种科学化的党政关系形态,
党在坚持国家领导权的同时推动人大等机关 “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
力和治理水平” ,确保了党的政治领导和国家政权机关的协调运行。
〔 33〕
(三)党的政治领导与新型政党制度
分析党的政治领导不仅涉及党与政权、政府之间的关系,而且涉及执政党与其他政
党、政治团体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则包括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无党派等之间的关系。
质言之,党的政治领导与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逻辑,集中体现在党际关系方面。政党制度
层面的党际关系具有特定的内涵。一般意义上的党际关系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是指国家
间的政党关系,是从政党外交层面进行的界定,主要包括不同国家执政党之间、执政党与
在野党、参政党之间的关系等。二是指国家内的政党关系,对不同党派政治地位的制度化
定位和确认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这里的党际关系是就后者而言的,中国共产党在政党
体系中居于唯一长期执政党的地位,出于巩固执政基础、整合执政资源、优化执政环境、
实现执政目标的诉求,形成了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利益共同性、制度包容性和目标一致性、
运行规范性和治理有效性的新型政党制度。
新型政党制度中蕴含的党际关系极具中国特色,是新型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政治力量整
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制度模式。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中的新型政党制度,既不同于资本主义
的政党制度和传统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话语范式中的新型政党制
度,而是立足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程区别于旧式政党制度的新型政党制度。 因此,不能
〔 34〕
0 ·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