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 - 《党政研究》2022年第2期
P. 60
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直接涉及党在所有政治力量中的政治地位时,中国共产党在
1943 年就明确强调拥护党的 “领导核心”和 “一元化的领导” 。第二种是从党的组织建
〔 8〕
设层面来讲,就党的支部领导权限问题、党组织内部的领导干部核心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
作用进行阐述。类似语境的运用较多,比如强调 “在各级党的组织中形成经常健全的、团
结一致的、联系群众的领导核心” 。第三种是从政权建构运行层面来讲,是就革命政权
〔 9〕
中的政党地位而言的,林伯渠在 1944 年 3 月 25 日 《陕甘宁边区三三制的政体》中强调
“党团为领导核心或同级党委直接为领导核心” 。在这里涉及党政关系尤其是党的党组
〔 10〕
(党团)制度的产生与完善,对实现党的政治领导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作用,同时党组制度
和党管干部制度、党委制度、归口领导制度等逐渐演化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基础性制度。
第四种是就党的核心领导人和领导核心地位而言的。第五种是就党在国家和民族事业中的
地位而言的,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常态化的表述。1992 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 “在社
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
的领导核心” ,进入 21 世纪后进一步强调 “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
〔 11〕
导核心”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这一表述逐渐固定化,强调党在中国特
〔 12〕
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这五种运用形式,虽然具体语境和内涵不同,但都是
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具体体现。
二是关于 “核心力量”的论断和表述。相关论述在时间延长线上呈现出了历时性、
阶段性特点,伴随着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代主题的转换,党始终是肩负最高纲领和
最低纲领的核心力量。第一阶段,这一表述最初是基于革命形势提出的,1943 年 12 月 2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学习 《反对统一战线中的机会主义》的指示中提出,“党已成了中
国民族解放战争的核心力量” ,突出了党在革命战争中的领导地位。第二阶段,新中国
〔 13〕
成立后,1954 年 9 月 15 日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上的开幕词中提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1956 年 9 月 15 日毛泽
〔 14〕
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中进一步强调,“我们的党已经成了团结
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 。随着党所处的现实环境的转变和中心任务的
〔 15〕
转移,相关表述不断发生新的变化。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后,分别从领导 “无产阶级专
政” “全国团结” “实现四个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振兴中华大
〔 18〕
〔 16〕
〔 17〕
〔 19〕
业” “改革开放事业” 等角度强调了党的核心力量地位。党的十四大后形成了 “中国
〔 21〕
〔 20〕
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 的表
〔 22〕
述。并随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表述的成熟定型,逐渐固定为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的表述。第四阶段,进入新时代,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
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
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成立,
〔 23〕
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关于党作为核心力量的表述接续发生
变化,但都是党所肩负使命的具体化表达,体现了党的中心任务的阶段性特征。
三是关于 “领导力量”的论断和表述。这一提法的运用也比较广泛,呈现出历时性
和共时性相交融的特点。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第一种指向工人阶
级或无产阶级在革命以及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和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1925
年毛泽东在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
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 ,这种客观
〔 24〕
判断和对近代中国各阶级的客观分析为中国革命找到了现实力量并建构起稳固的统一战
线。第二种指向党领导组织的完备程度或党的领导能力及实力的强弱,比如 1928 年在
《中共中央关于中国政治现状与最近各省工作方针议决案》中强调,应当在 “工农革命潮
流及党的领导力量最强的地方,而开始革命的进攻” ,这里是对党自身领导体系建构程
〔 25〕
度和党对革命进程掌控能力的一种阐释。第三种指向党在国家和民族事业中的政治地位,
这种表述方式在改革开放后运用较为广泛。1989 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的讲
8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