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党政研究》2022年第2期
P. 39

由派的乌托邦是俄国政治解放事业中的软弱无能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者反对一切乌托
             邦,应当坚持本阶级的独立性。” 1913 年 3 月 14 日,列宁在 《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
                                               〔 54〕
             中,考察了马克思学说在三个历史时期发展的命运。在第一时期 ( 1848 - 1871),马克思
             学说不占统治地位。1848 年革命对以前种种社会主义形式进行了彻底扬弃,“一切关于非
                                                                            〔 55〕
             阶级的社会主义和非阶级的政治的学说,都是胡说八道” 。在第二个时期 ( 1872 -
             1904),马克思学说得到广泛的传播,理论上获得了完全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
             克思主义者,试图以 “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等形态来复活。在第三个时期,欧洲和亚
             洲各国的无产阶级都已经行动起来,一切资产阶级政党的解体和无产阶级的成熟 “定会使
             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的学说获得更大的胜利” 。列宁在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
                                                                 〔 56〕
             三个组成部分》中指出:“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
             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
             直接继续。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
             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
             观。” 这些表明了,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进步的,
                   〔 57〕
             坚决克服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牢
             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 N〕 . 人民日报,2021 - 11 - 17
             〔 2〕〔 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9.
             〔 3〕〔 4〕〔 27〕〔 28〕〔 29〕〔 30〕〔 31〕〔 35〕〔 36〕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 〔 M〕 . 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9:76,85,27,27,29,270,270,131 - 132,252.
             〔 5〕〔德〕爱德华·伯恩施坦. 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 〔 M〕 . 殷叙!,译. 北京: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56 - 57.
             〔 6〕列宁全集:第 17 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
             〔 7〕〔 26〕〔 37〕〔 38〕 〔 41〕 〔 42〕 〔 43〕 〔 44〕 〔 49〕 〔 50〕 〔 51〕 〔 52〕 〔 53〕列宁选集:第 4 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2 - 143,17,135,136,180,180,283,286,284,285,

                  286,309,309.
             〔 8〕〔 9〕〔 10〕〔 11〕〔 12〕〔 13〕〔 14〕〔 15〕〔 21〕〔 24〕〔 39〕〔 45〕列宁选集:第 1 卷 〔 M〕 . 北

                  京:人民出版社,2012:663,663,665,665,665,666,664,664,325,143,274 - 275,676.
             〔 16〕〔 17〕〔 22〕〔 23〕〔 32〕〔 33〕〔 34〕〔 40〕季正矩. 列宁传 〔 M 〕 . 成都:天地出版社,2018:

                   111,46 - 47,84,113 - 114,108,60,63,83.
             〔 18〕〔 54〕 〔 55〕 〔 56〕 〔 57〕列宁选集:第 2 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6,298 - 301,

                   306,308,309.
             〔 19〕〔 46〕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1,

                   130.
             〔 20〕列宁全集:第 6 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67.
             〔 25〕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3.
             〔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6 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84.

                                                                                    【责任编辑:董史烈】


                                                                                                       7 ·  ·
                                                                                                      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