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5 - 《党政研究》2021年第6期
P. 85
实质而言,它根植或依附于西方政治意识形态立场,预设了欧美国家模式的普世前景,因
而其 “学术外壳” 之下有着鲜明的政治属性或倾向,在本质上是一种 “资本主义 (欧美
〔 16〕
中心主义)价值观” 。
〔 17〕
具体说来,人类共同价值与所谓 “普世价值”至少在如下三个方面存在着本质区别。
其一,价值公共性的范围划定。共同价值强调时空与主体条件的有限性,并不试图用某种
特定的价值 “涵盖”一切国家、地区、民族与主体;“普世价值”则强调价值公共性的无
限性,并不为自身适用范围设定时空与主体边界,与普遍真理的关系暧昧不清,具有唯心
主义色彩。其二,共同体生成的基础设定。具有稳定性的价值共同体是主体间由于价值共
识与共同利益而生成的,绝非是先在的、天赋的、命定的,它由多元而丰富的社会历史实
践产生,具有生成与存在的客观基础;“普世价值”则以一种天道的形式存在,仿佛人类
社会历史中先天就存在着某种理所当然的 “大价值”甚或 “大主体”,其 “美美与共、天
下大同”的表象下潜藏着 “我道即天道”的价值垄断野心,因而其共同体构想的基础是
非主体间性的,不利于现实的稳固共同体的建构。其三,政治意识形态的立场实质。人类
共同价值是一个中性范畴,强调的是主体间存在的共同价值及其利益基础,并不预设主体
的先在属性或具体状貌,换言之,人类共同价值不从属于某一套固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体
系,没有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立场或目的;“普世价值”虽然带有中立性的学术外壳,但
其实质却是依附于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并构成了其政治意识形态中 “和平演变”战
略的重要一环,最终目的则是用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与话语体系来弱化、归化、同化其他
国家、地区与民族本身的意识形态立场。总之,真正的问题不在于 “普世价值”这个术
语的直接性意涵,而在于它背后所隐含着的欧美少数国家的价值观霸权及其作为支撑的国
际经济政治与文化秩序。
二、全人类共同价值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础性意义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关系与国际合作的战略指
针,也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概括地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当
〔 18〕
代中国把握世界发展大势、解决突出现实问题、推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负责任大国担当
或中国方案,也体现了我们对于当今人类社会与文明所拥有的共同价值、共同目标与共同
挑战也就是 “共同命运”的深邃认知或 “中国智慧”。可以说,“人类命运”和 “全人类
共同价值”有着十分相近的理论与政治意涵 ,而后者相对于前者具有更强烈的基础或根
〔 19〕
基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 70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的题为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
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是他首次对 “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重要理念
的明确阐述。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纪念 《世界人权宣言》发表 70 周年座谈会的贺
信、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世界经济论坛 “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博鳌亚洲论坛
2021 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视频主旨演讲、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同
法国德国领导人举行视频峰会时的讲话、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
话等多个文本与场合,对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及其相互关系做了系统
深刻论述,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气度与担当,向世界贡献了解决当今发展难题、
迈向美好未来的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论述,包含着至少如下三个主要观点。首先,中
国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认真遵循者和积极倡导者,既坚持恪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念原
则,也大力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践行弘扬。 “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坚守和平、发展、
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定不移
走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道路。” 其次,和平、发展、公平、正义、
〔 20〕
民主、自由,既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全人类价值共识,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持久追求
4 ·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