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党政研究》2021年第6期
P. 83
一、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视角与立场
在讨论人类共同价值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价值概念的基本意涵。在最普遍意义上,价
值可以概括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之间的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因而,价值概
念既具有极高的思辨抽象性,也可以具象化为实体或量的范畴。同样重要的是,对某一事
物价值量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或在许多情况下取决于价值主体的认知与态度,也就是
“价值观”。因此,无论是哲学界近年来持续关注与讨论的 “价值论转向” 议题,还是由
〔 3〕
于社会秩序发生巨变而提出的 “价值重建” 吁求,都是一个与社会主体的主流价值观及
〔 4〕
其变革密切相关的复杂问题。价值观关乎社会主体的观念认同与行动选择,不仅是一个国
家意识形态层面上的问题,还是关涉到社会普通公众的基本需要满足与全面发展的问题,
当然也是社会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无法绕过的基础性问题。
1.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视域中的 “价值”与 “共同价值”
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立场来看,既要承认价值的客观物质属性,也要承认价值的
社会历史属性。就前者而言,价值关系或价值物的形成与存在,离不开一定形式的物质实
体或载体,包括像审美精神娱乐之类的 “虚拟性”价值;就后者而言,价值主体一般会
呈现为社会历史性的主体,而不是孤立的、感性的个人,尽管并不能否认个体在日常生活
中可以做出价值判断。作为唯物主义 “新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再是与人
相分离或无关的自然界,而是以实践为基础,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于不断演进的历史
过程之中,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价值学说。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语境中,实践是人类根
据自身价值理想而对现有状态 (包括外物与自身)的自觉改造,人的价值目标不断在自
然世界中得以显现、实现 。因而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把抽象的价值问题带回到
〔 5〕
“现实实践” 的具体场域,并将其与人类自然探索、人类社会进步、人类社群解放的宏大
〔 6〕
使命紧密相连。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也包含着清晰的政治经济学向度,其劳动价
值论系统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价值关系实质就是异化的人类劳动本身的历史事
实,揭示出经济价值作为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在不同人类发展阶段的多样态呈现形式,从而
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创造与分配问题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
〔 7〕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认为,价值关系 (事实)不是孤立、封闭的存在,而
是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凝结在人的具体生产与生活现实之中,是人的类本质及其外化活动
的结果,因而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个人只有在社会中、在集体中才能成为现实的个
人。所以,考察人的需要、人的尺度,考察价值的生成和发展,就不能仅仅只从个人的角
度去进行,而必须具有更广阔的社会学视角和历史的眼光。” 由此可以推论,本质上存在
〔 8〕
(发生)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价值,必然具有公共性的质性或形式,或者说,人类社会
历史中既存在个体本位的价值,也存在共同性的价值。这些共同性的价值会激发不同主体
间的相互认同,为社会共同体的构建与生成提供认知前提与利益基础,从而维系社会生活
的稳定与秩序。总之,所谓 “共同价值”,是基于人的类本质与社会生存发展诉求而产生
的,并受到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党派等在现实社会中具体需要状况的影响,是针对或涵
盖共同主体而非单一主体的价值。
2. 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意涵与客观基础
现实中的价值主体虽然是多元而差异化的,但由于作为类本质存在的人始终在社会关
系中进行生活与生产活动,总会产生各种共性与共同诉求,而这就决定了人类共同价值的
存在具有历史必然性。所谓 “人类共同价值”,就是基于人类主体视角的对于价值关系类
型、价值重要性等级、价值数量衡量等问题的共识性认知、态度和行为。
人类共同价值并不是个别 (杰出)主体的主观创造物,而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的
结果,其形成主要包括如下两大路径:一是作为人类社会必须具有的生存发展与内部治理
和外部交往需要所催生的共同性价值;二是人类社会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过程中聚合而成的
共同性价值。这两大路径反映了人类共同价值本身的复杂性,既关涉到内部化的、从个体
2 ·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