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党政研究》2021年第5期
P. 9
含了全球治理的内容,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国家治理现代化而获得参与乃至主导全球治
理的资格;另一方面,我们也只能通过参与甚至主导全球治理,才能获得更多可以支持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因素和资源。这些因素和资源不仅有物质上的,而且有经
验、知识以及智慧等。所以,在新时代,国家治理需要拥有全球视野,治理者需要拥有面
向全球的心胸。
马克思在思考无产阶级的使命时曾经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
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这一论断中的精神在新时代就应当表述成:是
〔 6〕
为了人类的福祉而致力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在马克
思的上述论断中,指出了无产阶级的运动是 “独立的运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马克
思显然是要将无产阶级的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区分开来,这是非常重要的,是对无产阶级
运动的性质、方向和道路的定义。在今天,当我们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目标确立为
现代化时,也必须在 “独立的”意义上来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不同于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的新课题,意味着将
以新的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去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因而必须从新时代的
现实出发。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
深化。” 所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课题的提出,也可以看作是现实问题
〔 7〕
的倒逼,即反映了现实要求。
二、中国语境中的 “现代化”概念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涉及到一个
“现代化”概念,在学术语境中,现代化似乎有着固定的含义,一般是指西方现代化理论
所说的现代化,美国学者罗斯托是现代化这个概念的定型者。但是,我们所说的现代化不
同于西方现代化理论所说的现代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关于现代化的问题,邓小平明确
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所谓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针对现代
〔 8〕
化理论所描述的那种 “西方式”的现代化而言的,所要反映的是中国实际,所指出的是
一条适应于中国的发展道路。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一观点,是与中国共产党的 “一切从实际
出发”的原则联系在一起的。基于这一原则,今天的情况又与改革开放初期有所不同,今
天中国的实际是已经融入了全球社会的发展进程之中,需要把全球社会的发展作为中国社
会发展的条件,而且融入全球也正是在经济上 “做强、做大”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社
会发展的前提。
我们党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国家发展现代化的问题的,并概括出 “四个现代化”,
用以引领国家治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现代化观念及其追求扩展到了各个领域,特别
是对国家治理本身也提出了现代化的要求。在西方学术界,“现代化”是一个反映静态社
会现实的概念,代表了一种静态的历史观,认为可以通过一系列标准来判断社会发展在何种
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化。然而,在中国的语境中,“现代化”意味着一个指向未来的持续进步
的过程,包含着自我否定和不停留在任何一种状态的内涵,因而也不从属于任何标准。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代表的是在改革中凝练出的自我变革的理念,反映了紧跟社会
发展的步伐而变革自身的要求,即构建起与时代的脉动相一致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就西方现代化理论所讲的现代化来看,一般而言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
程,但就人类历史有着从古代到现代的持续演化过程而言,现代化又是永无穷期的,是一
个持续的过程。所以,我们所说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不是西方现代化理论
所说的现代化。或者说,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按西方现代化理论所拟的现代化方案已经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