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党政研究》2021年第4期
P. 49
〔参考文献〕
〔 1〕〔 6〕胡业勋. 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的理论偏误及体系改进———以 C 市 Q 区的实践为分析样本
〔 J〕 . 中国行政管理,2020,( 3) .
〔 2〕吴福环. 论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 〔 J〕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5) .
〔 3〕单菲菲,罗晶. 新时代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设与治理———基于西北地区四个社区的调查 〔 J〕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 .
〔 4〕〔 8〕胡业勋. 民族地区社区治理的结构异质性及其法治化———以四川藏彝地区为例 〔 J〕 . 行政管
理改革,2019,( 7) .
〔 5〕郝亚明. 民族互嵌型社区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理论分析 〔 J〕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
学版),2015,( 4) .
〔 7〕马长山. 国家 “构建主义”法治的误区与出路 〔 J〕 . 法学评论,2016,( 4) .
〔 9〕郑长德. 中国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研究 〔 J〕 . 民族研究,2011,( 4) .
〔 10〕高永久. 论民族心理认同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 J〕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5) .
〔 11〕徐铜柱. 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特征、困境及对策 〔 J〕 . 理论导刊, 2007,( 5);孙建. 西部
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治理问题初探 〔 J〕 . 东方企业文化, 2010,( 5);王丽平. 民族地区社会管理
创新 〔 M〕 .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3:74.
〔 12〕张宝成,青觉. 民族地区政府能力体系结构研究 〔 J〕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8, ( 6);贾茜.
创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职能模式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 J〕 . 行政与法, 2010,( 12);郑春
勇,李磊. 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合作———动因、模式与发展趋向 〔 J〕 .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
20,( 2);陈玉,王胜章. 少数民族地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障碍及实现途径研究 〔 J〕 . 云
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5,( 6);李俊清,陈旭清.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及社会功能研究
〔 J〕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 6) .
〔 13〕张会龙. 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基本概念、国际经验与建设构想 〔 J〕 . 西南民族大学学
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1) .
〔 14〕来仪. 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研究 〔 J〕 . 学术界, 2015,( 10) .
〔 15〕杨!飞. 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的特征及定位 〔 J〕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4) .
〔 16〕曹爱军. 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功能目标和行动逻辑 〔 J〕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6) .
〔 17〕褚松燕. 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关系与逻辑及其整合 〔 J〕 . 探索与争鸣,2017,( 4) .
〔 18〕贾雪池. 法经济学分析方法在法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探析 〔 J〕 .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 8) .
〔 19〕陈斯. 权力制衡与制度完善———以民事抗诉程序之运行为例 〔 J〕 . 法学评论,2006,( 2) .
〔 20〕Martin J. Osborne and Ariel Rubinstein. 博弈论教程 〔 M〕 . 魏玉根译. 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
2000:102.
〔 21〕刘祖云. 政府间关系:合作博弈与府际治理 〔 J〕 . 学海,2007,( 1) .
〔 22〕武萍,张毅,刘峰. 政府监管社会组织责任研究 〔 J〕 . 广东社会科学,2014,( 5) .
〔 23〕王彬. 信号传递、彩礼习惯与法律边界———一个法律经济学的分析 〔 J〕 . 政治与法律,2013,( 9) .
〔 24〕魏建,周林彬. 法经济学 〔 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87.
【责任编辑:董史烈】
8 · ·
4